上海提出六大海洋工程建设项目
--解决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瓶颈和矛盾 提升海洋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历经半年多的调研、论证,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海洋局牵头,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上海市海洋局科技项目办公室等单位和部门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的《上海海洋工程建设研究报告》,近日在上海通过有关方面组织的专家评审。
专家们认为,《上海海洋工程建设研究报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选题明确,围绕海洋经济主题,紧密结合上海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思路清晰;为“资源开发度高、生态环境脆弱和区域关联紧密”的上海社会经济建设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上海“新一轮”六大海洋工程项目建设性意见,论述充分,为政府有关部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乃至立项,提供了可行性决策依据。
据上海市海洋局科技项目办公室主任黄秀清介绍,《上海海洋工程建设研究报告》中提出论证、建议的六大海洋工程项目是:
一、佘山岛大型风力发电场工程。针对上海陆上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除已在建设中的崇明东滩、南汇滩涂风力电场外,可选址在佘山岛周围海域,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根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表明,上海市沿海常年风力是由陆岸向海洋方向递增的,其中佘山岛一带海域为最大,而其他风电场的建设要素也最为理想。因此,可建设装机总容量约30万千瓦的海上大型风力发电场。
二、洋山港、临港新城海水综合利用工程。考虑到邻近的黄浦江水资源利用濒临极限,长江干流取水要受制于水库选址、咸水入侵及流域水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为不使港、城巨大用水量加剧上海城市用水压力,可直接充分就近利用海水淡化供水。因为,海岛海水淡化的成本只有从陆上输运水成本的五分之一左右。如此一来,不仅可解决港、城用水问题,还可在上海催生一个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链。
三、上海滨海旅游带建设工程。上海同样有上海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序整合,重点开发东部三岛、南部金山、中部南汇和奉贤以及北部浦东和宝山四大旅游带,加上建设可移动海上旅游平台等,以打造“都市型滨海旅游景观带”,满足人们多种休闲旅游需要。
四、长江口东部多功能生态鱼礁工程。利用上海大量的废旧船舶和轮胎、建筑垃圾等,建造人工鱼礁,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理想的处置方式。这样既可增殖海洋水产、有利环境生态,又可衍生耕海牧鱼、休闲垂钓、潜水观光等副业,是一举多得的福利事业!
五、长江口水库工程。在长江口地区,选择原水水质较好且区域生态环境符合条件的地段,建设有效容积约18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拟供水量为2010年日需水量的170余倍或2020年日需水量的160多倍,从而为上海开辟一个新的、长远的战略水源供应地。
六、杭州湾“海上城市工程”。上海正面临土地匮乏、能源约束和环境容量压力大等诸多制约因素。通过选址奉贤外海,在杭州湾建造“海上城市”,其上建设海洋主题公园、游艇码头,辅以商业中心、高级影院、豪华酒店、高尔夫球场等服务,可为上海突破土地瓶颈、经略海洋国土提供科技示范,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海上观景地。
据了解,近10年来,上海市已陆续建成了一系列重大的海洋工程,如浦东国际机场围滩工程、市政深海排污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崇明和南汇滩涂围垦工程等,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洋山深水港工程、东海大桥工程、临港新城围填工程和“沪崇(明)启(东)”桥隧大通道工程等,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化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一个相对海域资源总量并不算富裕的上海来说,其“迫不及待”地提出“新一轮”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愿景,是基于怎样的一种指导思想呢?
对此,上海市海洋局副局长房建孟分析认为,上海市经过“江、河、海”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从昔日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海洋———对于上海的发展来说,已经到了举足轻重的时代了。他强调说,特别是随着上海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心的东移,为解决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部分瓶颈和矛盾,针对上海海域面积相对较小,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又相对不足,同时又要考虑到海洋工程持续开发与海洋资源可承载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必须符合陆海功能的有机衔接、周边地区的有效联动和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原则。因此,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的要求,我们提出了若干个对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且能引领海洋开发方向的海洋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项目,以期解决制约上海发展的部分瓶颈和矛盾,从而不断提升上海的海洋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200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