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间剪纸艺术及海洋性民俗文化

来源:陈志民   发布时间:2015-05-21 03:03:34 

潮汕民间剪纸历史文化渊源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铰花、喜花。古人称之华胜、方胜。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剪纸是发源较早、流传最广泛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剪纸由于它的材质难于保存,早期实物几乎无存,产生于何年代已很难确切考证,最早大约可应追溯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的故事。它记述了周成王姬诵用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如果这个故事属实,剪桐叶成图像,就是剪纸的最早渊源。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也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遣。”是关于剪纸应用于民俗活动的最早记载。唐末诗人李商隐“镶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诗句,描写的就是晋人用金银箔镂刻人物花样,或用彩帛色纸剪为人物花样的风尚。可视为后来以纸为主要材料,镂、剪为人物花样的剪纸早期形态。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剪纸是1959年在新疆高昌故址南北朝古墓出土的“对马团花” 图像,已具备剪纸的基本特点,距今已1400多年。从散见于历史上的一些零星记载,据王树村先生推断,至少可以认为:它产生的年代不会晚于南北朝时期,我国剪纸艺术最迟当在6世纪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巧成熟了。而唐宋时期应该是它的繁荣期,不少诗文都有记载,如大和进士李远:“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诗中生动描绘了唐代佳人剪纸“赠相亲”的情景,可见唐代剪纸风气之盛。
宋代陶瓷生产盛行刻花,例如北方耀州窑生产的青瓷上的牡丹图案、双鱼刻花图案,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刻花图案,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瓷婴孩穿花刻花图案,无论图案纹样与构成法则均与剪纸形式相类似。江西吉州窑宋代盛产的乌金釉剪纸贴花碗,釉面上剪纸贴花的团花和双凤图案十分精美,足以证明在宋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十分成熟并广为流行。有意思的是:在烧制陶瓷时在碗中贴花或刻吉语,与潮汕地区民间在供品上贴花祈求吉祥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可能源于同一民间风俗习惯。
剪纸艺术在我国北方颇为常见。农村逢年过节、喜庆婚嫁,用剪纸装饰家居,祈福吉祥,剪纸几乎是营造节日喜庆气氛的主角,因而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民间剪纸作品,如陕北安塞剪纸。固此,不少从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多数把眼光投向了北方剪纸,而忽略了南方剪纸的收集和研究。事实上,在南方同样存在极为优秀的民间剪纸,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源于北方,但在南方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在南方沿海地区,尤其在潮汕地区与福建漳浦、泉州闽南地区一带,民间剪纸艺术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之中,在独特的民俗活动浸染下,形成了浓郁的海洋性民俗文化特色。
南方沿海地区一带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应该是由中原人南迁之后带来的,但文献未见确切记载。1987年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潮阳市,在80年代挖掘整理民间剪纸工作中,收集到的800多件作品,其中一件是司马浦镇送来的《蝙蝠》,它用棕色丝纸剪成,据考证作于清雍正朝。这是目前潮汕地区所见的最早作品。
据史家考证:潮汕在秦汉设治之前为古越族一支繁衍生息之地,人烟稀少。“秦始皇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派任嚣、赵佗平定百越,设南海郡,建立揭阳戍守区。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揭阳县,属南海郡。辖地有今潮汕、兴梅,及闽南龙溪、漳浦一带。”(见潮汕百科全书276页)在澄海市临海处龟山,八十年代即发掘出一处建筑形制规模均属官府规格的汉代建筑遗址,足已证明汉代已有了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南方作为百越之地在秦代统一于王朝,朝廷向南方派兵屯军戍边,史上有秦王迁徙中原五十万人驻岭南的记载。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战乱纷争,迫使大量人口迁徙南方,特别是东晋“永嘉之乱”,造成又一次移民高潮,迁入潮汕的中原人,多数从河套以东(今山西省)一带迁入潮汕。大部分取道福建沿海定居一段时间后再逐渐迁入潮汕,故称“福佬”,一部分沿内陆江西一带进入潮汕,也称“河佬”。在潮汕这片大地繁衍生息。逐渐同化了古越族,同时也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北方的民俗习惯和民间艺术。
南方沿海地区远离中原政治权力中心,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在潮汕这片“净土”上,很多优秀的中原文化得于保存和发展。潮人不忘根本,在民俗文化方面,处处透着晋唐遗风。潮人在修宗祠、盖大屋都喜欢在门楼刻上“颖川故家”、“济阳世家”之类门第牌额,总是无处不留露出秉承中原正宗古文化的优越感。
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一带在历史上无论从族群衍生与文化发源均十分接近,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地区先民大部均发源于北方中原地区。据语言学家林伦伦教授考证,潮汕方言与闽南语同属于“闽南语系”,源出于洛阳以东一带正宗的中原古汉语。是迄今中国最古远的语系之一。再如潮州音乐与流行于闽南漳浦地区的“南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研究古音乐的权威专家学者称为中原古音乐的“活化石”,有“绿色音乐”之美誉。福建闽南民间剪纸以漳浦县剪纸、泉州刻纸最有代表性。漳浦剪纸与潮汕地区剪纸在方言中同称为“铰花”,民间剪纸无论在艺术风格与民俗活动中的用途都极为接近。这一民俗甚至幅射扩延至台湾使用闽南语系的住民,印证了台湾与大陆沿海地区在历史上无论从族群衍生与民俗文化发源的亲缘关系。
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溶合渗透,形成了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地方文化--潮汕文化。潮汕地区文化历史悠久,浓郁的海洋性地方文化特色正越来越被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潮汕民间剪纸艺术正是在这一文化载体培育并成长起来的。

二 独特的海洋性民俗文化背景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来文化在地方民俗习惯、地理风情的潜移默化下必定产生变化。民间艺术的表现风格的形成,更加不能脱离民俗的土壤,那个地区的民俗活动最有特点,那里的民间艺术肯定最有特色。民俗活动是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的集中体现。民间艺术的风格特点,往往就是地方民俗审美趋向的折射反映。丰富且非常独特的民俗活动摧生了潮汕民间剪纸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最生动的载体。
潮汕剪纸与北方剪纸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潮汕剪纸在本土民俗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北方称剪纸为“窗花”,多用于装饰家居;而潮汕民间剪纸则称为“大钱”,多用于礼仪用的礼品花和供品贴花,虽同是祈盼吉祥,装点喜庆气氛,但用途却大迥异趣。潮汕民间剪纸无论在题材的选择,艺术表现手法,实用方面与中原民俗文化相比较,无不体现浓烈的南方海滨特色。
潮汕滨临南海,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灾害较多,为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五谷丰登与岁岁平安,历史上形成敬神明、祭祖宗、施孤鬼、游神赛会的各种风俗习惯,民众向海讨生活,对大海特别有感情,又敬又畏,祭拜妈祖十分隆重。潮汕节多,民俗文化活动历来多姿多彩,可谓是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年八节,婚丧寿宴、敬祖酬神、祭拜的民俗十分隆重,一直有“赛会”、“赛桌”的传统民俗习惯,也是各种民间艺术争奇斗艳的大比赛。(见图)“赛会”的花灯、“赛桌”的“五牲”粿品大多要以剪纸作装饰,供品上贴的剪纸,潮汕民俗称之为“大钱”,据称最大的剪纸花可达几米,可谓百花荟萃,令人眼花燎乱。潮汕人好客好胜,“赛桌”上的亮相,不仅要看谁家供品最丰盛,还要看谁家供品上贴的剪纸最出彩、最标新,也是看谁家屋里的女人最心灵手巧、最贤惠。一个“赛”字,引出无数的变化,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粉本,到了姑娘手中,竞技才艺,推陈出新,创造出令人叫绝的艺术佳作。所做一切,不但是赛物质的丰俭,更是赛巧思,赛才艺、赛家风、,赛家中是否有能人。潮汕人爱“面子”,有“面子”靠的是综合实力,在 “赛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潮汕传统婚姻礼俗,女孩出嫁时,其陪嫁礼品上饰以剪纸吉祥花,而这些亮相的剪纸往往是考察新娘“家风”、“才艺”的重要标志。
在潮汕剪纸中水族海鲜的题材特别多,如鱼、螃蟹、甚至龙虾、尤鱼都成了剪纸常常出现的题材。其中鱼、龙虾图案尤其精美,艺人巧妙地将鱼鳞、虾甲嵌入荷花、石榴、佛手等图案和吉语,内含“年年有余”(鱼),吉祥如意之意。而且每一条鱼剪成多达十多种的图案,造型处理手法几乎无一相同,格调各异,有趣的是:甚至在“八仙骑兽”中八仙的坐骑都变成是螃蟹、甚至龙虾。“海味”甚浓。体现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国内所有关于表现八仙题材的民间艺术中,这种异化可谓绝无仅有,反而妙趣横生,(见图)让人百观不厌,回味无穷。水族海鲜的题材的广泛应用,在北方剪纸中极为罕见,惟独我国南方沿海潮汕和闽南地区所常见,形成浓郁的海洋民俗文化特色。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