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海洋科学到永远——记获得“终身奉献海洋”殊荣的胡敦欣院士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12-19 13:46:02 

■本报记者 刘川


  12月13日,在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上,8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从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手中接过“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会后,不服老的胡敦欣调侃说:“我现在还在工作,还没到为海洋事业奉献终身的那一天嘛!”

  的确,从事了55年海洋研究的胡老依然每天都要去实验室上班,有时周末也不休息。

  说起要研究到多大年纪,胡敦欣比划个习惯动作:双手摊开,嘴角扬起——“forever(永远)。”

  投身海洋科学到永远,这是一位海洋科学家所能发出的最大光芒。


高考前悄悄改了第一志愿

  60年前,一颗科学的种子已经深深植根于年少的胡敦欣心中。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正上高三的胡敦欣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

  由于高中物理成绩特别好,尤其在物理力学方面,几乎没有他解不开的难题。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首选的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高考前夕,山东大学海洋系到他就读的即墨市第一中学挑选优秀学生,胡敦欣被选中。当时招生老师说:“海洋科学是具有重要国防意义的科学,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科学,现在国家亟须海洋科学人才。”

  胡敦欣被打动了。“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悄悄将高考第一志愿改为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本科学习期间,他很刻苦,成绩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5年后如愿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

  10年求学路,胡敦欣画了一幅画来激励自己不断攻破学习瓶颈。画中,“在一座小山上站着一个人,就是我,山顶是科学的高峰。”胡敦欣说。他还在旁边写了一行字——“胡敦欣,一心一意想当大科学家。”


学成归国后便有了“野心”

  1979年,44岁的胡敦欣作为青年海洋科学家中的代表,被海洋研究所派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在国外,看到我国和美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巨大差距,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1982年,胡敦欣学成回国。“在贫穷时期,国家每个月拿出300美金供我留学,不回来就对不起祖国。”这是胡敦欣心里的想法。

  “见了世面”的胡敦欣回国后有了“野心”。他准备组建一支科研水平跟美国“平起平坐”的团队。遗憾的是,当时在海洋研究所找不到这么多高水平的人才,他就跟所领导建议,想方设法在全国范围选拔。

  团队组建后,胡敦欣继续他在美国研究的课题——海洋环流。当时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寥寥无几,有些风凉话传到他耳朵里,说他只是跟着美国人的屁股后面走。

  胡敦欣不为所动。他深知,因为没有实力,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只能在陆架上100多米水深进行。到了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深海大洋观测,海洋环流研究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新时代。

  4年后,他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我国的海洋环流研究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


首次在世界上发现棉兰老潜流

  1986年,国际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组织到西太平洋考察,以胡敦欣为首席科学家的“科学一号”考察船参与其中。在船上,每隔一个多小时,胡敦欣就要和团队成员测试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并记录下数据,辛辛苦苦干了一个多月。

  此后的5年,每年的9月~10月,他都会出海专注该项研究。

  经过不间断的考察积累,胡敦欣发现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附近的棉兰老海流之下有一条和上层流向相反的潜流,他命名为“棉兰老潜流”。这是迄今为止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两项重大发现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

  随后,胡敦欣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太平洋西部边界流研究”“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与暖池低频变异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


目光投向了国际舞台

  除了研究海洋环流,胡敦欣一发不可收,许多重大成果令人瞩目:发现了中国陆架第一个中尺度涡“东海冷涡”;修正了沿岸上升流经典理论和浙江沿岸上升流传统的风生理论;揭示了“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事实;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确立了“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汇区”的重要结论……

  谈到海洋科学的未来,胡老更加关注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逐年提升。“只有国际地位高了,我国的海洋科学家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2010年4月,通过多年努力,胡敦欣组织发起了有8个国家19个单位参加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国际合作计划,获国际组织批准,这是我国发起的第一项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奠定了我国在该项研究上的国际地位。合作执行近6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15年,80岁的胡敦欣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了“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杂志正式发表,成为该杂志首篇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评述性文章,也是在该杂志发表的中国海洋领域综述文章开篇之作,令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科学家刮目相看。


永褒一颗好奇心

  耄耋之年的胡敦欣仍然每天走进实验室,跟年轻人一起搞研究。之所以55年都保持着对海洋研究的热情,胡敦欣说:“是因为一颗好奇心。”海洋研究中总是出现新问题,吸引他上下求索。

  胡敦欣带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好奇心也是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一次硕士研究生复试面试,胡敦欣出人意料地选了一名本科不是学习海洋专业,初试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别的老师惊诧不解......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61219/64319.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