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尾大黄鱼苗游入东海

来源:中国水产网   发布时间:2016-12-16 12:41:54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改善水质和水域的生态,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民增收。

“咚咚咚……”这是从前捕捞大黄鱼的“号角声”,如今却成了增殖放流的“开场乐”,连续的敲船声让呆在网箱里的大黄鱼苗兴奋起来,不断从网箱中跳起。近日,市海洋与渔业局在苍南近海开展殖放流活动,150万尾大黄鱼苗流入东海,为东海渔业资源增添新活力。

□晚报记者 傅芳芳 摄影 王人望

专家现场检验鱼苗

记者跟随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工作人员来到苍南信智村码头。冬季的海风很大,记者裹着大棉袄双手依旧被冻得发红。在现场,渔政渔监处副处长陆秀中指着海中的蓝色渔船介绍:“鱼苗都在那艘渔船上,我们先搭小船过去再登大船上放流。”由于大黄鱼苗怕“冷”,需要不断提供温暖的海水才能存活,所以大黄鱼苗基本都使用海上活水船运输。

登上小渔船,一路颠簸着向海中央出发,行驶15分钟后登上放流船。记者看到,船上并排成列着6个网箱的大黄鱼鱼苗。陆秀中说,大黄鱼鱼苗每年7月左右就开始放流,由于该苗种对放流海域的水温非常敏感,所以夏秋时主要选择在洞头海域放流,但到了冬天,就会转移到纬度低、海温相对较高的苍南海域。

由于在大海上,风浪很大,大船在不断左右摇摆,记者顿时晕船,恶心想吐。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养殖与加工室主任肖国强好像没有受到外界干扰一样,认真地在对鱼苗进行体长测量和记录。“这条5.1公分,这条4.9公分,这条5.2公分……”作为本次增殖放流验苗工作特邀专家,肖国强按照抽样调查标准,对鱼苗体长、放流尾数进行测量和估算,确认鱼苗平均体长超过5公分、总计超过200万尾,放流存活率较高,符合放流规格和数量后,方才同意实施放流。

验苗结束后,马达声响起,水泵开始运行,海水不断被吸进网箱带着鱼苗流入海中,150万尾鱼苗在20分钟之内统统涌入大海。两年后,这些鱼苗就能长至约1斤重,届时东海海域的渔民又能迎来新的丰收。

温州市海域生物结构丰富起来

据市海洋与渔业部门统计,今年1~11月,全市共投入各类资金2700余万元,放流各类苗种11.59亿尾(粒只),其中海洋物种10.11亿尾(粒只),淡水物种1.48亿尾(粒只),投入资金和放流数量历史最高。

每年放流这么大量的鱼苗,到底产生了什么奇妙效应?肖国强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近日,位于乐清清江的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贝苗育苗场发生了一件怪事,养殖的青蛤出现了很多空壳,里面的贝肉不翼而飞了。经过观察,专家们终于在苗场排放的水中发现了“原因”,原来水中出现了很多蟹苗。

据悉,育苗场里的水是从乐清湾里抽取海水通过蓄水塘再经流贝苗车间,蟹苗应该就是这样从乐清湾里“溜”进来“偷吃”了贝肉。而这样的现象已经十几年没有出现过了,蟹苗的自然繁衍,说明乐清湾水质的转好,同时说明我市海域的生物结构丰富起来了。

另外,肖国强提到,这两年渔民普遍反映小鱼小虾多起来了,近期还出现了10g左右大小的小蝤蛑,这些都是前几年见不到的。这些现象说明近海鱼类

……查看原文:http://www.zgsc123.com/show-109-142109-1.htmlhttp://www.zgsc123.com/show-109-142109-1.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