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政委:我们时刻准备打仗 用实力遏制战争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官兵过去4年多的最大感受。从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海军至今,航母全体官兵开创了一项全新事业,完成了多个“首次”。就连登访辽宁舰的美军高官都对中国航母上井然有序的科研训练称赞不已。这背后,士官尤其是高级士官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10月下旬,《环球时报》记者登上辽宁舰,近距离探访航母战斗力生成背后的群体故事。
“高级士官是中坚力量也是底气”
尽管《环球时报》记者曾远远地看见过辽宁舰,但当真正登上满载排水量6万余吨的航母时还是兴奋不已。与排水量数百吨的扫雷舰、数千吨的驱护舰相比,这是多么宽阔的甲板,比足球场还大。在黄色起跑线的尽头印着巨大的白色数字舷号“16”,远看就像立在舰艏,静静的,但惊艳无比。
美国时任国防部长哈格尔以及连续两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格林纳特、理查德森近年来华访问时都登上过辽宁舰,他们关注的更多是专业性。“航母作为作战平台,中美之间技术有代差,执行任务的能力有代差。但美方3名高官都高度评价辽宁舰的管理工作——官兵们井然有序的训练和生活,装备保养良好。”辽宁舰政委李东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航母事业在中国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全新事业,作为专业人士——美国同行自然能看出中国军人的出色之处:在短短几年内就研制出一整套管理体系,将数千人的生活和训练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能推动科研和训练活动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在《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中,这种井然有序体现在很多细节上。与其他驱护舰不同,在航母舷梯入口处除了值更哨,还有一个刷卡器,舰员离舰和归舰时都要刷卡。这张卡是辽宁舰舰员的“身份证”,要悬挂在胸前,照片、姓名、部门标注的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有一排不同颜色和字母组成的横条,每种颜色代表不同部门,字母则代表舰员被允许出入的舱室。比如,政委李东友卡片上有8种颜色8个字母,这意味着他能全舰通行。如果卡片上只有2种颜色,则代表卡片佩戴者只能出入两个舱室,其他舱室非允许不准进入。
在辽宁舰的餐厅里:LED屏幕上滚动着当天的工作安排以及工作提示等信息;在回收餐盘的地方,分类设置了“残余饭菜”“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等区域;牛奶盒每个舰员在扔进垃圾桶前都要压扁折平。辽宁舰的官兵们说:“这样方便垃圾处理、节约空间。”
细节背后是全体航母官兵的辛勤付出,其中有一支中坚力量就是高级士官群体。辽宁舰上有1000多名士官,是航母事业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42名高级士官,平均年龄40岁,平均兵龄20年。通过传帮带,他们帮助年轻士官成长。航母是一个技术性兵种,武器装备是形成战斗力的关键,对装备的掌握是形成战斗力的基础。士官是掌控装备的行家里手,高级士官更是专门人才,能不断提出改进措施对流程进行优化。按照政委李东友的说法:“高级士官是中坚力量,他们对装备的使用、维护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他们就是我们的底气。”
据了解,因为辽宁舰是入列的新型装备,几万台设备、系统的操作手册和维护使用,都是第一代航母人一起加班加点编写的,“都是创造性的工作”。这个过程中,高级士官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仅能熟练使用辽宁舰的设备,而且把经验心得传承给后来者,为国产航母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力量。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世界各国海军中,士官在推动部队建设、巩固战斗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士官制度是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1999年,全军实行士官制度改革,志愿兵役制士兵都称为士官。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特别是武器装备发展和力量结构的调整,士官数量占比重越来越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辽宁舰上的士官更是担负着特殊使命的一个群体。
20多层楼的高度、数十公里长的通道,在辽宁舰上穿行,倘若不是有引导员带着,“外来者”势必会迷路。一个年轻战士说,刚来航母时,需要攻克的课目之一就是认路,“预先告诉一个舱室号,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才算合格”。让年轻战士佩服的是,高级士官们不但认识路,而且烂熟于心,还可以在舱室里抄近道。
熟能生巧,这批高级士官大多是航母部队组建之初就参与进来的。通过首批航母舰员选拔的士官,他们的共同点是技术熟练,在原单位表现出色,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选拔是单位推荐和自荐相结合。航空保障部门士官长兼保管测试区队长李立孝是首批上辽宁舰的,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面试,理论考试考数学、物理等综合科目,面试主要会涉及专业知识以及个人意愿。”
不忘初心,这些高级士官不约而同提及“航母情怀”。在他们看来,拥有航母是数辈人的梦想,作为一名海军能选拔到中国首艘航母上工作是巨大荣誉。李东友说,这些士官在原单位都是骨干,生活稳定,从前途上而言对他们没有什么诱惑,但是他们来了,这其中有第一代航母人对荣誉的追求。
2012年11月23日舰载机在航母首次着舰成功时的情景让李立孝和几位航空保障部门的高级士官记忆犹新。李立孝说:“当时心情真的是激动、兴奋,眼泪都出来了。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来之不易的幸福总是加倍的,只有他们知道这几年间辽宁舰发生了怎样的蜕变。辽宁舰的前身是前苏联“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没有任何数据资料,一切都要从头摸索,“既没有航煤管路的线路图纸,也没有航煤油舱半点数据资料”。众所周知,航母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航空保障部门主要负责舰载机在航母的正常运转,是辽宁舰上最重要的部门,也是一切要从零开始摸索的部门。
航空保障部门涉及水、电、油、气、风各个保障要素。航母上航空煤油舱是在舰载机驻舰期间对飞机进行油料保障的主要储存地。航空保障部门舰面中队油料区队长王春辉说:“中国以前没有航母,所以过去也没有这样的问题,作为第一代航母人,我们不解决,谁解决?”王春辉和几个骨干在舱内通过敲击管路的传统办法,弄清楚了长达几千米的管路布局,最终完成《喷气燃料系统管路图》。随后他们又通过人力测量方式精确测量出隔离油舱,模拟出前后舱群油舱的尺寸大小。这些都为航母自身和舰载机上舰后的油料保障打下基础,也意味着为辽宁舰战斗力的快速形成保驾护航。
辽宁舰作为全新的作战平台,在完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要提高各类装备系统的整体效能,只有反复摸索和改进。为舰载战斗机挂弹是飞机在舰上起飞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把某型弹从弹药库吊起来,通过武器升降机转运到飞行甲板上,再转运到飞机下方实施挂载,但实际操作并不容易。航空保障部门机载弹药保障中队士官长李东兵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与陆基不同,在舰上因为挂弹储存方式变了,转运方式变了,各部门协调配合也变了。弹型变化,一枚弹和多枚弹的流程也不同。在舰上储存空间狭小,转运过程中是裸弹,而且在海上船是晃的,容易发生磕碰,这些都和在陆地不同。我们就反复训练,一方面提高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在转运方法、路线上不断摸索最节约时间的流程。”
据李立孝介绍,最初人员操作不熟练、流程不熟练,各个系统协调不熟练。现在各环节理顺了,优化了流程,原来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几分钟。这种变化节约时间,也就意味着提高舰载机的攻防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辽宁舰研究建立了按部署就位、按流程实施的航母航空保障模式,制定了一整套舰载机保障流程规范,不到3年就形成了航母舰载机综合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