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南海新区牡蛎丰收 每只比前年涨一块钱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7 13:19:12 

10月25日,位于南海新区小观镇南的金滩生蚝养殖专业合作社狭长的码头上,布满了刚刚捕采上来的牡蛎。20几位熟练的女工正用分蚝器进行分拣。第二天,这些牡蛎将走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餐桌。

俗话说,“冷水的蛎子,热水的蛤。”从上个月20日开始,南海新区金滩生蚝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的牡蛎开始批量上市,而我市的牡蛎也进入大规模捕捞阶段。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牡蛎年产量已近52万吨,全市牡蛎养殖产业,正以品牌化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效益。威海牡蛎正趟出一条“升豪”之路。

威海晚报记者 张伯禹 文 通讯员 刘昌勇 潘玉兰

牡蛎喜迎丰收,每只比前年涨了一块钱

10月25日,一场秋雨过后,空气中添了几分湿冷。不过,金滩生蚝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码头上却是一片繁忙。

几名男子用铁棍敲打网箱内厚厚的结壁的声音,很快被隆隆的汽笛声覆盖。伴随着长长的尾浪,几艘小型渔船陆续靠岸,船舱内,一笼笼沉甸甸的牡蛎同样昭示着今年的丰收。

“吊车过来卸货。”刚刚出海归来的渔民王建堂招呼着岸上的小型起重机,熟练地把网箱挂在机械臂上。这一船牡蛎大约有5吨,王建堂和另一位船工用了20分钟才卸完。

“今年天气好,没有台风等自然灾害,牡蛎的产量不错。”刚刚忙碌完的王建堂稍作休息,再次出海。

“你看,这是一年半期的牡蛎。”在离岸不远的养殖区,王建堂顺着海面上的浮子,拉起其中一网,随后用刀小心翼翼地拨开牡蛎的外壳,“这只个头还行,能卖四五块钱,再长大一些到6两以上,能卖30多块钱。”

王建堂说,这两年的新鲜牡蛎价格比较稳定。“2两到2两半的净货每只4块5,2两半到3两的每只5块5,每种规格的价格目前跟去年基本持平,但比前年都涨了1块。”

国内卖的比出口好,利润高市场需求量也大

42岁的王建堂是金滩生蚝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股东社员,原来从没有海产品养殖经历,但2010年当村里号召大家入股养牡蛎时,他立马就动了心。

“听说养海蛎子赚钱,村里就动员大家入股,带领我们搞合作社。”王建堂说。

生蚝原名牡蛎,又叫海蛎子,生蚝养殖在我国已有700多年历史,早在宋代就是皇宫的贡品。生蚝富含铁、锌、钾等元素,味道鲜美,质地柔软细嫩,有"“海洋牛奶"”的美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

虽然市场很好,但合作社成立期,大家对养殖牡蛎的苗种选择、海水温度、养殖水层、海上管理等细节都不懂,只能靠搜集资料和去外地考察积累经验。

“2012年我们种下去的苗用网线缠在吊串上,被台风卷走了三分之二。”谈起最开始的养殖经历,王建堂仍唏嘘不已,“后来,我们采用网箱养殖,又购置培育了新苗种,产量才好起来。”

如今,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先天的海域条件,金滩生蚝养殖专业合作社养出来的牡蛎肉质肥大、白嫩、口感鲜美,很受市场欢迎。10万亩的养殖面积、每年8万吨的产量,带动了周边800多人就业。

说话间,王建堂接到了一个本地经销商的电话。“威海一家酒吧推出了红酒+鲜蚝的菜单,每天推出200只,供不应求。老板有点等不及了,一会儿自己开车过来取。”

“2013年之前,我们的海蛎子大量出口日本。随着国内对海蛎子需求不断扩大,而且利润空间也逐渐超越外销,我们的市场也转向了国内。就拿南京市场来说,合作社最近对接了数十笔订单,每天的发货量都在几十吨。”王建堂说。

王建堂介绍,除了本地的市场需求,金滩生蚝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部分牡蛎面向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

赢得市场青睐威海牡蛎这样豪,关键是叫响了品牌

还未到中午,王建堂采捕的牡蛎便随着其它初步分拣好的牡蛎一起,运输到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通过进一步清洗、分拣、消毒、冷冻、包装,随后被装箱。第二天,它们就能通过冷链运输到达国内多数大城市。

威海牡蛎在市场上如此受欢迎,除了品质外,关键还在于叫响了自己的品牌。

“国内牡蛎市场仍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恶性竞争导致商家大打价格战。”金滩生蚝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军勇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走品牌化之路,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我们找准了自身的产品优势:口感好、营养丰富。用高性价比的牡蛎,将渠道聚焦高端客户,将传播聚焦口碑,从而快速产生了巨大的品牌市场效应。”

目前,金滩生蚝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养殖经验和技术,构建起完善的标准化生产加工流程。

合作社注册的品牌“品贝鲜”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相关认证。

走品牌化之路,是我市牡蛎养殖产业的共识。“乳山牡蛎”不仅十分重视品牌建设,而且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威海牡蛎还在路上

我市的牡蛎养殖产业如今可谓量价齐飞,然而缺乏品相好、品质高的高端产品,是威海牡蛎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表明,近几年,威海养殖户主要是引进的太平洋牡蛎。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太平洋牡蛎逐渐与天然褶牡蛎、大连湾牡蛎杂交,使太平洋牡蛎原有的特征和品质发生改变。

王志刚是乳山的一位牡蛎养殖产业户,去年,在山东省贝类产业创新团队的指导下,他引进了110万粒三倍体单体牡蛎良种苗,完成了养殖品种的转型升级。

“以前,我就是养殖太平洋牡蛎,今年上了新品种后,产量较去年增产了20%。”王志刚说,为进一步改善牡蛎卖相、提高品质,他还将引进“海大1号”等新品种。

蔡军勇也表示,他们合作社也正准备培育牡蛎新品种,“我们先期经过了大量的技术调研,并经过了海水试验,明年五六月份大规模播种。这将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牡……查看原文: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299959.htm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299959.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