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公布08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

来源:国家海洋局   发布时间:2015-05-21 03:05:21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6日下午消息,国家海洋局召开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2008年中国海洋灾害状况及2008年中国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

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2008年,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海域面积增加,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3.7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减少约0.8万平方公里。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总体质量良好;近岸海域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略有减少;由大气输入海洋的污染物通量仍呈上升趋势。渤海和黄海部分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严重、盐渍化范围大。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盐渍化范围较小。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实施监测的525个入海排污口中,约88.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Cr)、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山东、江苏和广西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其实施监测入海排污口数量比例居全国前三位。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污水排海总量(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约373亿吨,主要污染物总量约836万吨。7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其海洋功能区要求。污水综合生物毒性效应最为显著的排污口类型为工业排污口,主要分布于环渤海沿岸和浙江、福建海域。

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但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监测的18个生态监控区中,约83%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全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脆弱区,海岸带高脆弱区和中脆弱区占全国岸线总长度的36.5%。全年发现海洋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为68次和13738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

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状况。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功能区内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海洋倾倒区、海上油气开发区以及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奥运帆船赛区综合环境质量满足海上帆船比赛要求。

政策与行动。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部署,2008年,国家海洋局加大对渤海的监测力度,实施《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纲要)》,以解决渤海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启动了“中国近海二氧化碳海气交换通量监测与评价”工作,以确定中国近海碳源汇分布格局及中国近海对我国二氧化碳收支的贡献,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交谈判中提供服务支撑;组织开展了海洋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监测工作,以掌握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2008年中国海洋灾害状况

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3次,未发生海啸灾害。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6.05亿元,死亡(含失踪)152人。

与1989年以来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08年我国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远低于多年平均数。

1、风暴潮灾害:全年共发生25次,其中台风风暴潮11次,9次造成灾害,温带风暴潮14次,2次造成灾害。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92.24亿元,死亡(含失踪)56人。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全年共遭受6次风暴潮袭击,直接经济损失为154.22亿元。

2、海浪灾害:2008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生波高4米以上的海浪过程33次,较上年减少2次,其中台风浪13次,冷空气与气旋浪20次。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0.55亿元,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96人。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少于往年。渤海和北黄海海区经济损失较大,约占全部损失的47%。

3、海冰灾害:2007/2008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常年偏轻。和多年平均冰期相比,本冬季初冰期推后,终冰期提前,冰期天数缩短约一个月。本年度海冰灾害共造成2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

4、赤潮灾害:2008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发生面积13738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为0.02亿元。本年度东海发生赤潮47次,累计面积为12070平方公里,渤海1次,累计面积为30平方公里,黄海12次,累计面积为1578平方公里,南海8次,累计面积为60平方公里。

2008年,各级海洋部门全面加强对赤潮的监视、监测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显著地降低了赤潮灾害造成的损失。

5、海啸灾害:2008年我国实时接收到全球地震海啸信息112次,均未对我国产生影响,我国沿海验潮站也没有监测到海啸波。

6、海岸侵蚀:我国海岸侵蚀长度为3708公里,其中砂质海岸侵蚀总长度为2469公里,占全部砂质海岸的53%;淤泥质海岸侵蚀总长度为1239公里,占全部淤泥质海岸的14%。

砂质海岸侵蚀严重的地区有辽宁、河北、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的地区有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上海。

7、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海水入侵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沿岸。环渤海和黄海滨海平原地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大,程度高,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小,程度低。

8、咸潮:2008年,长江口区域发生8次咸潮入侵事件。其中,1月3次,2月和3月各2次,4月1次,咸潮入侵平均持续时间为6.7天。

9、黄海浒苔灾害:5月30日,青岛东南海域发现大面积浒苔,影响面积约为12000平方公里,实际覆盖面积为100平方公里。随着浒苔生长,漂移,6月底浒苔的影响面积达到最大,约为25000平方公里,实际覆盖面积650平方公里。浒苔灾害爆发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对海洋环境、景观、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沿海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当地政府和各级海洋部门积极开展了打捞和应对工作,浒苔灾害未影响奥运会帆船赛事的正常举办,但造成13.22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008年中国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

2008年,国家海洋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进一步强化海平面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价工作。

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值。在气候变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局部地面沉降和异常气候事件是造成2008年沿海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海平面上升加剧了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及咸潮等海洋灾害。

1. 200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的基本情况

200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近10年最高,比常年(1975-1993年平均海平面)和2007年分别高60毫米和14毫米。区域特征为南海沿海升幅明显高于北部;时间特征为2月海平面偏低,4-6月明显偏高。其中,相较常年,海南升幅最大,超过80毫米,山东、江苏、广东和广西次之,升幅介于60-80毫米,辽宁,河北、天津、浙江和福建升幅均低于60毫米。与2007年比较,广东升幅最大,达44毫米,海南和广西次之,升幅均超过30毫米,天津和福建略有上升。

2. 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

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上升速率分别为2.3毫米/年、2.6毫米/年、2.9毫米/年和2.6毫米/年。

3. 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将持续上升

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将比2008年升高130毫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天津沿岸仍将是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主要脆弱区。

4. 气候变化与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近30年来,中国沿海气温上升1.1℃,海温上升0.9℃,海平面上升92毫米;海平面上升趋势的季节差异明显,冬季升幅最大,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

5. 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洋灾害

海平面上升直接导致潮位升高,风暴潮致灾程度增强,海水入侵距离和面积加大,海平面上升使潮差和波高增大,加重了海岸侵蚀的强度;海平面上升和淡水资源短缺的共同作用,加剧了河口区的咸潮入侵程度。

2008年9月,广东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200多毫米,超强台风“黑格比”引起了百年一遇的罕见风暴潮。

2008年,海水入侵最为严重的是渤海和北黄海沿岸地区,入侵距离分别为20-30公里和5公里左右;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等沿海地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灾害,长江口和珠江口均发生咸潮入侵事件。

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经济布局也逐步向滨海转移。很多重要经济发展区同时也是海平面上升影响脆弱区。建议各级政府加强海平面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价工作,将海平面上升影响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同时,采取控制地下水开采、提高沿海堤防工程设计标准、加强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