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海燕
9月24日的延安,秋高气爽秋意正浓。在延安七里铺社区,全国“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暨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普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中,中国海洋学会向延安科技馆捐赠了海洋生物标本100件、图书报刊680册(份)、科普模型1个、科普展板26块……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雷波说,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组织,同时也是中国海洋学会推进“海洋科普进内陆”工作的重要举措。
海洋知识进延安
在刚落成的延安科技馆新馆门前,“探秘蛟龙”“大洋科考之科考神器”等活动吸引了当地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延安地处内陆,不像沿海的人们对海洋的一些认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市民张天明带着3岁的孩子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展板前驻足,“别说孩子了,我也不了解。平时对航天关注得多一些,没想到咱们在深海领域也有这么多了不起的成绩。”
走进延安科技馆一楼大厅,大厅内,摆放着蛟龙号模型,以及一头小须鲸标本。两排陈列柜里摆满了鱼、贝、螺等海洋生物标本。当地小学生正在这里参观,一位同学看到蛟龙号模型,问老师:“真蛟龙有多大呢?”“它下到深海会不会被压扁,是用的什么材料呀?”天真的语气把科技馆工作人员逗笑了。
延安科技馆馆长郭齐顺告诉记者,这次海洋学会捐赠的标本和图书,弥补了馆藏不足,“不仅丰富了展品,还填补了馆内海洋科普标本的空白。”
延安是革命老区,当年也曾是新中国科学发展的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与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
“老区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大家。”启动仪式上,延安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宏贤动情地说。
“科普与创新同样重要”
海洋学会捐赠的科普产品,来自中国大洋样品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报社、《海洋世界》杂志社、海洋出版社、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单位。(上接1版)
为了保证标本完整、安全,海洋三所的科研人员亲自将鱼类标本送到延安。在100件海洋生物标本中,有70余件来自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是此次活动中单次捐赠标本最多的单位。
浙江大学教授赵盛龙将每一类标本的制作、保管说明,都与标本一起交给获赠单位。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每一件展品的介绍制作成二维码,参观者只需用手机一扫,即可获取讲解内容。“浙江海洋大学的工作做得特别细致,让我们非常感动。”郭齐顺说。
“这些标本都是我们多年来出海反复实验、精心制作出来的。其科研和科普的价值很难用数字衡量。”赵盛龙说,科普与创新同样重要,没有相应的科学素养,很多公共活动、创新成果群众就无法参与和分享。作为大学,我们责任重大。同时也希望在活动中强化学生们的科普意识。
让海洋意识深入内陆
当天下午,延安科技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