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养殖业地理集聚特征及空间演化机制

来源:智汇海洋   发布时间:2016-09-13 17:48:49 

中国水产养殖业地理集聚特征及空间演化机制

姚成胜1,李政通1,王维1,廖洋琴1,张新芝2

1.南昌大学;2.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指数、产业集中率与地区产业平均集中率4 个指标以及动态面板模型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地理集聚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地理集聚的演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78-2013年我国水产养殖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发展态势,鱼类是水产养殖业主体,但贝类发展速度最快;1997-2012年我国水产养殖业呈现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其中贝类集聚水平最高,而鱼类最低,但水产养殖业的集聚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从水产养殖业的空间演变来看,我国存在东部沿海海洋水产养殖带和内陆沿长江淡水水产养殖带,水产养殖业的南北分异特征明显,南方地区在水产品总量、鱼类和虾蟹类产量方面优于北方,但在贝类生产方面不如北方;水厂养殖业也存在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以800mm 400mm 等降水量线为界,可将全国划分为水产养殖条件优越区(>800mm)、一般区(400mm-800mm)和限制区(<400mm3 类。从水产养殖业空间集聚演化机制方面来看,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其基本空间格局,技术水平提高、消费升级、政策推动以及市场利益驱动则推动着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发展格局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满足人们食物消费升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发展需求,我国长期过度利用耕地资源。《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品过量、地下水超采,陆地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已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淡水和海洋水产品是人类动物蛋白的一类重大来源,近30 多年来,无论是从生产还是消费来看,我国水产养殖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提供的蛋白质和热量占居民营养摄入量的比重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发展需求。因此,在陆域生态系统承受巨大压力,难以持续满足人们食物消费升级需求的条件下,跳出陆域空间,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淡水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对于保护我国陆域生态系统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地理集聚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它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osenthal2004)认为规模经济从产业、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产生作用,自然优势、市场、消费与权力寻租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发展不断出现区域化、规模化和集聚化的发展特征。因此,农业发展的地理集聚及其空间演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李二玲(2012a)等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对我国农业的地理集聚现象及演化机制进行的研究认为,我国农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增大,呈现区域专业化和多样化,社会集聚在农业生产集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农业不同生产部门的地理集聚研究来看,种植业的地理集聚问题得到了极大关注。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现象日益明显,种植业的区域专业化正逐步形成,且呈现拐点特征,其中经济作物较大宗农产品的区域专业化水平更高,赵娜(2014)等对江苏省种植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也表明,在省域范围内也存在种植业的集聚与演变;不仅如此,我国种植业在空间上还呈现正空间自相关,为明显的“中间—外围”分布模式,高—高集聚核心区域明显扩大。王伟新(2013)等人则对种植业中的水果产业进行了更为细化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水果产业的地理集聚现象突出,其集聚程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西部地区是最为主要的集聚地区。比较而言,我国蔬菜产业的集中度水平则较低,但蔬菜的生产重心呈现向北转移的特征,且地理集聚对蔬菜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极大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因而其地理集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关注。王国刚(2014)等研究表明,我国畜牧业呈现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其演变机制与我国种植业类似,呈现先增强、后减弱、再稳定的特征。

与畜牧业发展相类似,在需求的强劲驱动下,我国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比较分析可知,现有研究对我国农业整体及种植业、畜牧业的地理集聚及演化特征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地理集聚及其演化特征则关注较少。张成(2014)等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发展效率不高的问题,且在全国范围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对水产养殖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区位基尼系数法、区位商指数、产业集中率与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四个指标对1978-2013年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再从省际差异角度分析我国1997-2012 年水产养殖业地理集聚及其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建立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定量揭示其空间集聚演化机制,以期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略,详见原文)

1.1 区位基尼系数

1.2 区位商指数

1.3 产业集中率

1.4 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

1.5 动态面板计量模型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从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规定,水产养殖业主要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四种水产品,按照饲养载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为此,在全国层面研究中,本文搜集了1978-2013 年我国水产品总量与分品种的水产品产量数据;在分省方面,由于1996 年以前我国各省水产养殖业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再考虑到重庆市1997 年才成立直辖市,为保证对我国大陆31 个省(市、区)分析的完整性,因而在省域差异研究方面,则收集了1997-2012 年我国大陆31 省(市、区)的水产品总量与分品种的水产品产量。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藻类生产远弱于鱼类、虾蟹类和贝类,只在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与海南7 个沿海省份常年生产。在贝类的生产中,北京、山西、内蒙古、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9 个省(市、区)缺乏数据,而且其鱼类和虾蟹类生产水平也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不具备水产养殖业生产的条件。数据显示,2012 年,上述9 省(市、区)的鱼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仅为1.67%,虾蟹类更只有0.07%。鉴于上述分析,本文仅研究我国鱼类、虾蟹类与贝类三种水产品的地理集聚现象,并将上述9 省(市、区)剔除。由于上述9 省(市、区)的鱼类、虾蟹类、贝类产量仅占我国总体很小的比重,因而将其剔除并不会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3.1.1 1978-2013 年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状况

1 给出了我国1978-2013 年的水产养殖业发展状况,其中鱼类、虾蟹类与贝类产品都包含了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产量。从图1 中可以看出,1978 年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水产品总产量以及各种水产品产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水产品总产量、鱼类产品产量、虾蟹类产量和贝类产量分别由1978 年的465.45 万吨、355.77 万吨、54.4 万吨与29.19 万吨上升到2013 年的6172 万吨、3767.17 万吨、639.57 万吨和1380.36 万吨,其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6%6.97%7.30%11.65%。从总量来看,鱼类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体,2013 年其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1.04%,分别是虾蟹类与贝类产量的5.89 倍和2.73 倍;但从各水产品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来看,贝类增长最快,虾蟹类次之,而鱼类最慢,因而鱼类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由1978 76.44%下降到2013 年的61.04%,下降了15.40个百分点。

3.1.2 1997-2012 年我国水产养殖业地区发展差异

从总体来看,我国具备良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条件,然而我国地区自然条件存在显著差异,表1 分别给出了1997 年和2012 年我国22 省(市、区)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产量,从表中可以看出,相对于1997 年来讲,2012 年各省(市、区)的水产品总产量及各类水产品产量均得到大幅增长;除上海市外,其余21 省(市、区)鱼类、虾蟹类和贝类增量占总产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分别为100.78%(云南)、35.22%(天津)和52.05%(山东),最小分别为21.81%(山东)、-0.76%(云南)与-3.62%(天津),平均为70.61%11.56%12.31%。而从总量来看,鱼类产量增长占22 省(市、区)总水产品增量的56.21%,其次是贝类占到20.22%,而虾蟹类则占比14.94%,这表明全国与省际尺度存在相同的增长趋势。而从分地区来看,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辽宁与湖北是我国水产品产量最多的七个省份,1997 年这七个省的水产品总量占所研究的22 个省(市、区)中的比重达到65.27%,而这一比值在2012 年下降至62.15%,下降2.92 个百分点。在这七个地区中,前六个都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依托我国的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产品生产基地;而湖北省则处于我国长江中游,依靠江河与湖泊进行淡水养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产品养殖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水产养殖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且其分布主要依赖地区的水资源情况。

3.2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地理集聚特征及其空间演变趋势

3.2.1 水产养殖业地理分布特征

2 给出了我国1997-2012 年水产养殖业的地理分布区位基尼系数。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水产品总产量区位基尼系数从1997 年的0.569 下降至2012 年的0.517,除2006 年之外均呈现下降趋势;比较可知,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在空间上较畜牧业、种植业呈现更为显著的集聚现象,但其空间集聚现象呈现不断弱化趋势。从水产品分类品种来看,其基尼系数也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鱼类、虾蟹类与贝类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分别由1997 年的0.5040.678 0.758 下降至2012 年的0.4420.616 0.748,分别下降了0.0620.062 0.010。这表明:第一,在这三类水产品产业中,贝类产业的集聚现象最强,其次是虾蟹类,而鱼类的空间集聚现象最弱;第二,三类水产品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随时间不断下降,表明其在空间上均呈现扩散趋势,其中贝类产业扩散的强度最小,其次为虾蟹类,而鱼类扩散程度最大。其原因主要在于鱼类产品生产范围广,鱼类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弱,生产所受约束少,最为容易呈现分散的特征;其次是虾蟹类,但由于虾蟹类的生产约束较鱼类更大,产量也更小,因而主要在部分地区进行集约生产;而贝类产品则对生产地区的要求较高,且基本都是海水养殖或捕捞,分布最为集中。

1997-2012 年的水产品总量的均值来看,山东、广东、福建、浙江与辽宁是我国排名前5 的地区,1997 年这5 个地区的水产品总产量为2223.30 万吨,占比62.72%2012 年,这5 个地区的水产品总量达到3278.28 万吨,年均增长速度为2.62%;相比之下,其所占比重则下降为56.26%,下降了6.46 个百分点,这进一步验证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集聚呈现弱化趋势。表2 给出了我国1997 2012 年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产品集中率与专业化指数排名前5 位的省份。从中可以看出,1997-2012 年我国水产养殖业所占比重最大的5 个省(市、区)的基本格局保持不变。

我国鱼类产量在1997 年排名前5 的是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和湖北,到2012 年则变为广东、山东、湖北、浙江和江苏,其中湖北取代浙江成为我国第三大鱼类产品生产地区。与其他4 个沿海省份不同,湖北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淡水鱼饲养基地,这表明我国淡水鱼生产在我国鱼类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数据显示,1997 年淡水鱼在我国鱼类总产量占的比重为57.76%,到2012 年则上升为69.41%。从产业集中的角度来看,1997 年前5 省的鱼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55.56%,而这一比值在2012 年下降为49.61%,下降5.95 个百分点,降幅小于水产品总量。虽然我国鱼类生产主要集中在4 个东部沿海省份与1 个中部省份,但就其专业化指数而言,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却是我国鱼类生产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表明我国鱼类产业集聚削弱趋势较虾蟹类和贝类明显的主要原因在于,西南3 省与东北2 省鱼类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7 年,我国虾蟹类的主要生产区域是浙江、山东、辽宁、广西与广东,5 省产量占全国的份额为72.14%;到2012 年则演变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与湖北,其所占份额为65.55%16 年来下降了6.59 个百分点。不仅如此,虾蟹类的主要产区分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山东与辽宁退出我国主要的虾蟹生产地区,因而北方在虾蟹生产方面的地位逐步下降,而东南沿海则成为我国虾蟹类生产中心。从专业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来看,1997 年浙江是我国虾蟹生产专业化指数最高的地区,与其在我国虾蟹生产中的地位相匹配,到2012 年其专业化指数仍保持在前两位,说明浙江省在我国虾蟹生产十分稳定。另一个方面,2012 年湖北成为我国虾蟹产量第五大的地区,说明我国淡水虾蟹的生产逐渐壮大,生产结构也在发生改变。

1997 年,山东、福建、广东、辽宁与浙江是我国贝类生产集中地区,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5.70%;到2012 年,贝类生产排名前5 的省份分别为山东、福建、广东、辽宁与江苏,江苏取代浙江成为我国第五大贝类生产地区,总体占比83.37%,下降2.33%。从其生产的专业化指数来看,贝类区位商较高的省区和其产业集中率较高的省区最为一致,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基尼系数下降与占比下降低于鱼类和虾蟹类的原因。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贝类生产主要是依靠海水养殖,常见的贝类种类也主要是海贝一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虽然中部地区有较好的淡水资源,但因无法大规模饲养贝类,因而其集聚水平下降程度最小。

3.2.2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空间演变特征

3 绘制了我国2012 年的水产养殖业总产量空间分布图以及199720022007 20124 年的地区产业平均集中率指数(Vk),从图中可以得到如下2 点结论:

1)以沿海和长江为核心形成了东部沿海和内陆沿江两大水产养殖带

东部面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 大海域,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黄渤海、舟山、南部沿海和北部湾4 大渔场,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带;以长江为核心,沿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省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着汉江、湘江、赣江、淮河、金沙江等长江的众多支流,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等众多知名湖泊,淡水养殖业发达,形成了我国的淡水水产养殖带。由于沿海海域面积远大于沿长江的水域面积,因而我国水产养殖结构以海水养殖为主,淡水养殖为辅。2012 年,海水产品产量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比重达51.35%,而淡水产品产量只占48.65%。从沿海水产养殖带来看,2012 年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8 省海水产品产量占我国海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高达96.64%;从淡水水产养殖带来看,2012 年沿长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5 省淡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淡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40.84%。从地区产业平均集中率的长度来看,上述沿海8 省和沿江5 省也是我国地区产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的地区(图3)。

2)我国水产养殖业呈现明显的南北分布差异以及东西经度地带性变化特征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的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