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滨州市推进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以“五大行动”为纲,统筹沾化、无棣、北海一体化布局,剑指环渤海新增长极。到2027年,三县区GDP将突破850亿元,一幅陆海联动的临港经济宏图正跃然纸上。
滨州拥有162.6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曾长期面临“临海不见海”的窘境。如今,盐碱滩涂正蜕变为“蓝色粮仓”。沾化海防办事处通过温棚养殖技术,将4万亩荒芜之地转化为年产值4.2亿元的对虾基地,实现“一年两茬、亩产倍增”;未利用的盐田则借力风光资源,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推动“绿电+制造”深度融合。这一蜕变印证,向海发展的核心在于唤醒沉睡资源,变生态短板为产业跳板。天津临港综保区“打捆论证”的创新实践值得借鉴,一次性统筹12个用海项目审批,破解1.9平方公里海域利用瓶颈,滨州也亟需建立类似海陆统筹机制,加速盐碱滩涂、围填海区的集约开发,让海洋资源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临港经济绝非产业“拼盘”,而需链式布局、集群突破。当前,滨州临港经济的发展亟需突出“集群化、差异化、融合化”三大方向。在铝基材料、高端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滨州应打造“两基地两集聚区”,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比如,依托铝资源优势,沾化临港产业园剑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轻量化铝新材料项目招引,打造从再生铝基材料到汽车压铸件的全链条;高端化工基地则借力港口物流,推动海洋化工与石化新材料融合,培育千亿级营收集群。同时,针对海洋特色资源,如渔业、海工装备等,应加强与海洋科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向海而兴”需打通海陆通道。滨州北部沿海的痛点在于集疏运体系薄弱,港产联动不足,三年行动直击要害。滨州沿海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盐碱滩涂和海洋空间,具备发展高端制造、新能源、现代渔业等产业的基础条件。可借鉴青岛、烟台等地临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滨州应进一步放大港口效应,推动港口从“物流通道”向“产业枢纽”转变。通过争取亿吨级港口吞吐量目标,加快G228、S233等交通干线建设,构建高效公铁联运体系,提升物流效率,为临港产业集聚提供坚实支撑。只有交通畅了,产业才能“活”起来,经济发展才能“跑”起来。
临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与生态的双轮驱动。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天津港、青岛港的“零碳园区”建设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滨州可探索建立绿色临港产业示范区,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碳捕集利用、循环经济等手段,推动临港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加快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建设,依托盐碱滩涂资源,打造“光伏+渔业”“风电+制氢”等新型产业模式,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优势。绿色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临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外,滨州还应注重营商环境优化和人才引进,在沿海重点园区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同时,加强与高校合作,设立“海洋人才基地”,吸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为临港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滨州向海图强的号角已经吹响,“五大行动”为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擘画出环渤海新增长极的壮丽画卷。让我们共同期待滨州在海洋经济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山东网(文 傧舟文)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