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布“海上粮仓”建设5年规划 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
近日,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规划(2015-2020年)》获省政府批复,《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五大主导产业、五大支撑体系建设,努力将我省打造成全国优质高端水产品生产供应区、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渔业科技创新先导区、渔业生态文明示范区。
在8月18日召开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宋继宝介绍,“海上粮仓”建设重点工程包括产业发展类14 个工程和支撑保障类10 个工程,总投资约366.39 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总投资约234.52 亿元,支撑保障类总投资约131.87亿元。公益性及公共服务性工程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工程投资以企业自筹为主。
《规划》提出,通过培育五大主导产业(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海洋捕捞业、加工流通业和休闲渔业产业),拓展传统渔业发展空间,延伸渔业产业链,提升水产品质量和产量,对于提高渔业经济效益、打造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至2020年,按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 万吨计,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300 亿元,带动水产品加工、贮藏、流通业等相关产业生产总值增加30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近30000 元。
宋继宝表示,“海上粮仓”可发挥“代粮、节粮、促粮”作用,对于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水产品蛋白质含量大约是谷物的2 倍,可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发挥“代粮”作用,满足群众蛋白质需求,维护社会稳定;浅海增殖种类、淡水滤食性鱼类则不需要消耗粮食,“节粮”效果显著;发展渔业不与粮食生产争地、争水,“上粮下渔”能改碱、肥田,施用海藻肥可以改良土壤,均能达到“促粮”效果。
另外,通过打造渔业生态文明,发展全生态链养殖,开展“生态方”建设、海洋牧场建设和“放鱼养水”工程,可有效修复海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障城市水系和水源地水质清洁,维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远洋渔业利用公海及国际水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替代社会对近海资源的需求,降低我国近海的生态压力。(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