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世界遗产”亟待保护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8-10 11:25:33 

马尾藻海

失落之城热液区形成的碳酸石柱

■伊民

  提起世界遗产,人们总会想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或是巴西的亚马逊雨林。然而,地球表面70%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海洋孕育了众多壮丽的自然景观,其中很多位于公海之上,但是目前却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3日就此发表报告,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位于公海的自然景观,通过探寻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适用范围拓展至公海区域,进而加强对公海世界遗产的保护。

近年来海洋类世界遗产大幅增加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其中公海占全球海洋面积的2/3、地球面积的约50%。自1981年第一个海洋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截至今年6月,全球已有47处(分属于36个国家)海洋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澳大利亚大堡礁、菲律宾图巴塔哈群礁自然公园、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等。

  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随着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美国)、凤凰群岛保护区(基里巴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中的海洋景观覆盖面积相比以往大幅增加,已占到全球海洋保护区面积的10%左右。

五处公海自然景观缺乏保护

  此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共同编撰的报告题为《公海上的世界遗产:一个应运而生的概念》,其中列举了5处位于深海区域、拥有不同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该报告称,这5处自然景观合乎“突出的普遍价值”标准,都具备成为世界遗产的潜质,但由于身处公海,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第一处失落之城热液区,位于百慕大群岛和加那利群岛中间的北大西洋800米深海处。该区域于2000年被首次发现,存在较为活跃的热液活动,不断喷涌出滚烫的液体,距今已有12万年的历史。其中,喷涌形成的碳酸石柱最高的可达60多米,非常壮观。

  第二处哥斯达黎加热穹窿,1948年被科学家首次观测到,是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一处海洋绿洲,由风和洋流交汇作用而产生,覆盖了300公里~500公里宽的海域。该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营养资源,吸引了大批深海鱼类、海洋哺乳动物,以及大型海洋捕猎者如鲨鱼、金枪鱼、海豚和鲸前来觅食,成为这些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濒危的棱皮龟迁徙的必经之地。

  第三处大白鲨咖啡馆,位于北美洲大陆和夏威夷群岛中间的东太平洋海域,是目前唯一一个人类发现的白鲨迁徙过程中的聚集区。研究显示,除了大白鲨,该海域也是条纹状鲨鱼、蓝鲨、鲑鱼、金枪鱼等鱼类的迁徙必经之地。

  第四处马尾藻海,位于北大西洋中部海域,是一个以漂浮的海藻为基础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马尾藻海又称萨加索海,环绕着百慕大群岛,是大西洋中唯一一个没有海岸的“海”,它的西边与北美大陆隔着宽阔的海域,其他三面都是广阔的洋面,被称为“洋中之海”,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清澈的海。

  第5处亚特兰蒂斯浅滩,位于西南印度洋中脊,是一个由植物和动物的化石遗骸形成的沉降小岛,被认为是地球上进行地质学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

呼吁拓展保护名录范围

  报告指出,在最深邃和最遥远的海洋里存在着很多壮美景观,且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完全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

  “就如同美国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以及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等世界遗产地一样,海洋类世界遗产同样需要得到人类的关注和保护,因为它们正面临由气候变化、人类污染以及过度捕捞等带来的严重威胁,迫切需要调动国际社会资源进行长期维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罗斯勒说。然而,由于众多景观地处在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之内的公海之上,因此相关国际公约难以适用,报告呼吁采取“跨越国界”的行动,进一步加强公海“世界遗产”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此呼吁成员国考虑对1975年开始正式生效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进行调整,特别是对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相关提名程序进行扩展,以将该公约的保护范围延伸到公海这一特殊海洋区域,同时鼓励各国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和倡议,以加强对“人类共同的遗产区域”的探索和维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