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智访谈丨杨红生:耕海牧参

来源:民情零距离   发布时间:2016-08-08 16:30:09 

  科学家的研究有两种,一种是为人类探索认知的边界,我们把他们称作基础科学,还有一种,就是为人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我们称之为应用科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研究员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两大领域都有所建树,他研究的对象是海参。

  海参,古称沙噀,其性温补,足敌人参,因此被列为“海八珍”之一。而这种看上去有些丑陋的动物却是地球的活化石,据调查,海参的祖先在寒武纪就已经出现,距今有六亿年历史。

  1982年,18岁的寒门学子杨红生参加高考,因为爱吃鱼,他填报志愿时写了水产系,就这样,杨红生与水产结了缘。1996年,杨红生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跟随被称为“扇贝之父”的著名科学家张福绥院士从事研究工作。在一次关于解决扇贝病害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师徒二人第一次把视线聚焦到养殖与环境和谐发展问题上,杨红生因此与海参结缘。

杨红生与导师张福绥(中) 李德尚(右)

  杨红生提出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简单说,在特定的海域里科学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形成的人工鱼场。海洋牧场不仅不会给海洋造成负担,反而有助于生态修复和资源恢复。目前,这一新的业态已经被国家的高度重视,青岛地区已经有两处获批为国家级海洋牧场。

  “闻香窗外千绯红,听涛海天万碧空,梦中水底沙噀懒,苦思台前走笔匆。”这是杨红生对自己二十多年与海为伴的写照,这个晕船的海洋科学工作者,是如何实现了前人“耕海牧渔”的理想,一只小小的海参又包含着怎样的科学秘密?更多内容请关注周日晚18:30青岛党建电视频道《才智访谈》栏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