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40年,智利宣布南极洲部分领土归其所有,此后与英国发生军事冲突。
•积极推动《南极条约》签署,智利法学家为条约贡献核心思想。
•加强智利在南极的实际存在,新建科考站,迁徙居民定居南极。
•反对永远禁止南极矿产资源开采,已试开采油气。
智利是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国家之一,最南端的蓬塔阿雷纳斯相隔970公里宽的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位于智利南端的阿莱纳斯角距离南极洲1200公里,是外界通往南极洲的门户,被冠之以“世界之终点”的称号。智利自从二战以来一直施行比较积极的南极政策,不仅因南极领土主权问题与英国发生几次争端甚至军事冲突,也对《南极条约》及其体系的形成做出重大贡献。对大多数《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而言,南极事务是个相对较小的问题,但是智利和阿根廷却把南极洲部分地区作为国土的组成部分。
■潘敏
参与南极领土主权的争夺。1818年智利独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进行南极探险。1906年智利政府颁布了一项与南极有关的最高法令,由总统授权勘探位于南极附近的迭戈·德拉米莱斯群岛南部资源。同年,智利在迪赛普逊岛上建立了一个捕鲸站。1902年~1914年,智利还曾颁发一些捕鲸和捕鱼许可证。但直到二战前,智利在南极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作为。
1939年,智利成立了一个自然国界勘定委员会,认为凡位于智利共和国极西点和极东点之间的南极陆地都属于智利的领土。1940年11月6日,智利宣布“凡位于西经53°~西经90°之间的已发现和有待发现的一切陆地、岛屿、暗礁和冰原”,都归智利所有。智利宣布的南极土地与阿根廷、英国有所重叠,这埋下了日后冲突的根源。
1948年2月9日,智利总统访问南极“宾多总统”军事运输港,并宣布智利作为西班牙主权的合法继承人,应当对南极部分地区行使主权,智利的南极领地从此划入麦哲伦列斯省(智利最南的一个省)。
1952年9月,智利新总统伊瓦涅斯上台执政。阿智关系走上了一个新台阶。1952年~ 1953年的南极考察季节,阿根廷和智利都在迪赛普逊岛建立了新的考察站。1953年2月,英国军舰驶向迪赛普逊岛。智利被迫放弃该岛上的考察站。但1953年智利和阿根廷政府在南极问题上有所妥协,英国人也是如此。两年后智利在迪赛普逊岛上重新建立考察站,英国人就没表示反对了。
对《南极条约》的贡献。《南极条约》最精髓的部分是冻结任何国家对南极领土主权的要求,即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此前英国等7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同时也禁止其他国家提出新的领土主权要求。一般认为这一冻结原则出自美国,但早在1948年,智利法学家埃斯库德罗就建议,南极的领土主权之争至少要暂停5年,各国应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科考人员可以自由进入南极大陆,并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地位。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南极条约》的核心内容。
在1955年巴黎国际地球物理年大会上,智利联合阿根廷发表声明,表示愿意在原有基地和新设基地之间进行协调以便能够相互配合。两国加入了南极地区如火如荼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并配合美国积极推动《南极条约》的谈判。
南极政策的目标及其在南极地区的活动。智利非常重视加强在南极地区的实质性存在,并积极开展科考活动。2014年,智利在南极地区设有5个常年考察站,7个夏季站,冬季各站容纳总人数达105人,夏季为298人。智利在南极地区有7个保护区(其中一个与英国共管),还参与倡议和设立了迪赛普逊岛特别管理区。
尽管《南极条约》冻结了南极领土主权要求,但智利政府一直也没放弃对领土主权的要求。1984年2月,来自智利的6个家庭在雷伊·乔治岛上(英国和阿根廷都对该岛提出过主权要求)定居;同年4月,智利在位于乔治王岛的马什空军基地附近举行居民安居典礼,向本国公民开放了这些居住地;2009年5月8日,智利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划界申请的初步信息,提出其基于在南极所主张领土主权要求的部分大陆架主权要求,称西经53°~西经90°之间的南极大陆架是智利南极领土的一部分。
尽管智利支持《南极条约》体系,但反对永远禁止南极矿产资源的开采。2008年,智利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在位于南极大陆的麦哲伦区一处油气田打出两口天然气井,每天可产气约42.5万立方米。该公司还计划使该地区另外3口井恢复生产,将日产量提高至100万立方米。虽然智利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开采南极天然气可以打打擦边球,但这也有可能演化为破坏南极资源冻结原则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