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增强在南极地区实质性存在。尽管苏联在19世纪20年代初期就对南极进行了探险活动,但之后的整整125年时间,没有一艘俄国或苏联的船只到过南极水域。直到二战结束后,苏联才对南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1946年,苏联向南极派出了一个捕鲸船队。1950年,为了应对由美国发起的南极问题讨论会,苏联向美国和6个主权要求国(不包括智利)递交了一个照会,声明苏联政府不承认在没有苏联的参加下而通过的关于南极地位问题的任何决定。
1955年苏联在南极建立永久性考察站,并组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苏联当时宣布,准备将带有科学设备的核潜艇和核动力破冰船用于考察,甚至拟在南极洲使用核能,发射人造卫星,但后来并未实现。
建立第一个考察站后,苏联继续在南极大陆建立考察站,到《南极条约》生效的1961年,共在南极建立了9个考察站。与美国一样,1961年以前,苏联从未提出过任何官方和非官方的领土主权要求,但这并不能说明苏联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不感兴趣,这一阶段以及这之后苏联在南极建立了大量的考察站,而且按每15个经度布置1个,以此来对应美国在南极点建立的考察站。其用意是:如果将来按扇形原则分割南极大陆,苏联得到的领土不会比美国少。
《南极条约》生效后更加注重国际合作。1955年~1975年,苏联在南极大陆修建了17个固定考察站和3个可移动考察站,考察队配备了大量先进的考察设备和仪器。考察队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也愈加先进。在这20年里,苏联参加南极考察人员总计9000人次,其中越冬3400人次,夏季考察2000人次,船员3600人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在科学研究中注意加强国际合作,主张进行综合性计划研究。其中如威德尔海区制图、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等,都是在东德和美国地质工作者参与下进行的,南极极区实验计划是在美国海洋学家参与下完成的。苏联的南极考察工作经常与外国科学家合作,几乎每年都派出科学家参加外国南极考察站工作。每年也邀请其他国家科学家来苏联南极考察站工作。
苏联解体后批准实施中长期南极战略。俄罗斯于1991年继承了苏联在南极地区的科考设施站,但在接下来的10年中,混乱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俄罗斯南极研究资金投入变得捉襟见肘。进入21世纪,情况才有所好转。到2006年俄罗斯纪念南极考察50周年时,共有大约1.7万名俄罗斯科研人员先后到访过南极大陆,他们为南极科学考察做出许多重要贡献。近几年来,随着俄罗斯国力的提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俄罗斯在开发北极的同时,也加强了在南极的科考。
2010年10月30日,俄罗斯总理普京签署政府令,批准实施俄联邦中长期南极战略。在这部名为《俄罗斯至2020年及以远南极活动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的文件中,确定了俄罗斯在南极的优先任务,其中包括保护南极环境,确保捕捞业经济效益,对南极洲及其沿海进行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在南极洲从事系列科研活动以及对俄联邦在南极的科考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等内容。俄罗斯政府委托俄水文气象及环境监察局为实施该战略涉及的政府部门协调机构。在《战略》框架内,俄罗斯将建造5艘科考船及1架备有轮式及雪上两用起落架的伊尔114-100T飞机,维修8个科考站和季节性基地。预计俄联邦政府将为实施该战略投入约605亿卢布(约合20亿美元)的资金。
目前,俄罗斯在南极共有5个常年考察站(和平站、东方站、进步站、别林斯高普站和诺沃拉扎列夫斯卡娅站),7个夏季站,冬季容纳人员148人,夏季429人,并在多个考察站安装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俄罗斯南极研究实力的恢复,使俄罗斯在南极政治舞台上的声音逐渐增强。2004年,俄罗斯不顾其他国家南极科学家的反对,支持其研究人员在南极沃斯托克湖进行钻探;2012年~2013年,俄罗斯两次投票反对美国等国家提交的在罗斯海设立海洋保护区的提案。这件事与其说俄罗斯反对设立海洋保护区,为本国争取更好的捕鱼条件,不如说俄罗斯是在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南极大国对南极事务的长期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