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部署有效应对 打胜抗击台风硬仗——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专家解析迟到的“尼伯特”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7-07 15:29:11 

本报记者 李昕

  预计今年首个台风“尼伯特”将先后给我国台湾、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及东部海区带来较大影响。近日,记者就今年台风和海洋灾害应对的相关情况,采访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专家。

  记者:“尼伯特”已经生成并将于近日影响我国。请问今年台风将有什么样的特点?

  专家:今年影响我国台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来得晚”。根据历史数据统计,一般每年首个台风在3月底甚至1月、2月就会生成。而在今年,首个台风“尼伯特”在73日才生成,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尼伯特”的生成时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晚,仅次于1998年的79日。

  今年5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作出预测,夏季影响我国的台风偏少,进入秋季后台风将偏多。目前来看,今年台风的特点与当时的预测基本吻合,这也符合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台风生成时间偏晚、总数偏少的基本特征。

  记者:今年台风“来得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专家:“来得晚”主要是由3方面引起的。

  首先,今年是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影响非常显著。南海菲律宾以东是台风生成的源地,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后续影响下,目前该源地被副热带高压控制。其次,南海夏季风自5月底暴发以来强度较弱,不利于南海热带云团的发展。再者,5月以来,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整体偏弱,致使西北太平洋台风主要生成源区——热带赤道复合带难以建立并维持。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今年春夏季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现出持续性面积大、强度偏强和位置偏西偏南的特点。副高区域为下沉气流,在其控制下不利于云团生成,对流活动较弱,因此产生台风的几率就会减小。

  记者:台风带来的海洋灾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专家:台风带来的主要是风暴潮和海浪灾害。

  众所周知,海洋一直进行着周期性的高低起落,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天文潮。一般来说,一天之内会有两次高低潮,一个月会有两次天文大潮。受台风、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影响,海水会异常升降,同时和天文潮叠加,受其影响的海区潮位将大大超过平常潮位,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风暴潮。风暴潮能否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风暴潮位是否与天文潮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叠,同时也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岸上及海底地形,以及滨海地区的社会及经济情况等。

  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大风等引起的海浪能造成巨大灾害,我们把这种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灾害性海浪在近海常能掀翻船舶,摧毁海上工程,给海上航行、海上施工、渔业捕捞等带来危害,还能伴随风暴潮,在岸边冲击摧毁堤岸、海塘、码头和各类构筑物,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损失。

  针对“尼伯特”可能造成的海浪和风暴潮灾害,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已经召开海洋灾害应急工作部署会和预判会商会,对台风的预计路径、影响范围、强度等进行了讨论,对台风应急期间的预警报产品发布、宣传及海洋灾害科普工作进行了部署。

  值得一得的是,今年实现业务化运行的西北太平洋海—气—浪耦合数值预报系统,在台风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系统耦合了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并考虑了大尺度大气信息对我国大气环流的影响,使系统在路径与强度预报精度上较非耦合系统综合提高了约20%,成为精准预报台风、有效应对海洋灾害的“利器”。

  今年应对台风的战役已经打响,我们将严阵以待,科学部署,有效应对,迎接每一场抗击台风的硬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