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波装扮渤海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天津实践
■ 本报记者 兰圣伟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有辽河、海河、黄河等主要河流入海,在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功能。近年来,伴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渤海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凸显。
天津位于环渤海地区中心地带,海岸线全长153.2公里,管辖海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在控制渤海陆源污染物排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方面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工业区里建立生态湿地公园
中国海洋报记者近日随国家海洋局组织的2016海疆生态行记者团在天津临港经济区生态湿地公园采访时看到,盛夏的湿地公园草木繁盛、流水潺潺、芦苇丛生、野趣盎然。
天津临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军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渤海湾边的一片浅海盐碱滩涂,在自然环境变迁和上游污染物排放等影响下,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2012年年底,一片占地6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65亿元的生态湿地公园在昔日的滩涂上建成。
或许在人们的印象中,工业污水与生态公园之间并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但这座建在临港经济区内的湿地公园绝非一座普通意义上公园,它以水处理为主兼具景观效果,解决了工业园区污水深度处理和濒海工业园区海洋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胡军说。
胡军表示,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临港经济区排放的污水经处理后能达到一级B标准,可排放入海。而今我们将这些污水成功引入生态湿地公园,再依次经过调节池、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和生物栅净化,实现了生态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打造出一条工业废水“零排放”生态链条。目前,湿地公园每天引入工业废水约6000吨~7000吨,每年可消减化学需氧量约349吨、氨氮含量129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入海,对改善渤海水质和保护渤海海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位于临港经济区的大沽口排污河原为天津两大排污河之一,是该市海河南部的主要排污排沥河道。多年来,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以沉积颗粒物的形式沉积于排污河下游,在河口附近地区淤积严重。
2013年,在国家海洋局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大沽口排污河综合整治项目正式启动,内容包括河道清淤、修坡、护砌、岸壁改造、堤岸绿化等。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项目施工已经进入尾声,预计7月底全部完工,届时将大大减轻入海河水给渤海近岸海域带来的污染。
天津市海洋局副巡视员高明兴告诉记者,陆源污染仍然是影响渤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天津在严格实施入海污染物减排控制指标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多项河口海岸整治修复项目,对进一步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将发挥积极作用。
两个特别保护区的前世今生
地处宁河县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以贝壳堤、牡蛎礁古海岸遗迹和湿地自然环境及古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管理对象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古人就曾有诗赞曰:“百道河沽秋水至,烟波七里浩无垠”。
保护区的七里海与渤海在数千年前曾连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海。后来,七里海几经演变,最终变成了一片辽阔的内陆湖。长长的贝壳堤见证了海陆变迁的历史。
“这是一片极其珍贵的古海岸湿地,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多年来,天津市海洋局在监察执法、基础设施、科研管理、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联合宁河区政府先后实施了七里海湿地保护管理与生态修复等工程。同时,积极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掌握了大量资料和数据,为进一步做好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保护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2014年,保护区被划入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经过持续不断的修复、治理和保护,如今芦荡茫茫、百鸟云集,成为全市最大的生态“绿肺”。
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位于滨海新区大神堂村南部海域,总面积3400公顷。历史上,这里是牡蛎、扇贝、红螺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场所,也是渤海湾唯一的牡蛎和栉孔扇贝栖息地。该区域现存的牡蛎礁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现代活体牡蛎礁。为大力保护因环境破坏而日益减少的牡蛎礁群,2012年,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经国家海洋局批准正式建立。
“保护区建立后,天津市海洋局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一步恢复该海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渔民生产生活、生态旅游协调发展。”高明兴说。
截至目前,天津市在大神堂海洋特别保护区内共建设人工鱼礁示范区10公顷,投放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礁体2600个,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活体牡蛎的生存环境。
海洋生态红线的环境效应
2012年10月,国家海洋局印发实施《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并配套印发《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以有效保护渤海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14年天津海洋生态红线区正式划定。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汉沽重要渔业海域、北塘旅游休闲娱乐区、大港滨海湿地共计219.79平方公里海域,以及天津大神堂和大港滨海湿地18.63公里自然岸线划定为天津市海洋生态红线区。
高明兴对记者说:“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后,天津市明确了自然岸线保有率、红线区面积、水质达标、入海污染物减排等控制指标。在用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过程中,严格审查海洋生态红线复合性,严禁与红线区保护与修复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同时,天津市还建起了集视频监视、地理信息、环境监测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生态红线区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升了天津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监管能力。”
《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当年全市管辖海域劣四类海域面积逐步减少,与2013年同期相比呈小幅下降趋势。
天津市海洋局局长蔡明玉说,按照国家海洋局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天津市在分别制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方案的基础上,与天津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相关目标任务充分对接,坚持陆海统筹,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机结合,“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将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入海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主要切入点,与有关涉海部门通力协作,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还渤海一片蔚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由天津市海洋局牵头实施的8项水污染防治专项工作已全部启动,将重点在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研究、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估体系构建、海洋生态红线区监管体系建设、重要河口岸线整治等方面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