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民
本周,围绕北极的新闻特别多。相较于南极洲这块“无主之地”,被8个国家环绕的北冰洋,一向都是热热闹闹、纷纷扰扰的国际大舞台,不时演绎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紧凑剧情。
在英国,用于极地科学考察的“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号破冰船,将为豪华邮轮“水晶宁静”号即将开启的北极西北航道之旅护航,这引发英国极地科学界的争论。主办方表示,他们已经采取了足够的预防措施,例如豪华邮轮和破冰船都将使用低硫柴油,生活垃圾将会在船上统一存储和焚烧,废水将会在12海里外排放等,努力将对极地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但反对者认为,无论采取什么环保措施,游客的增多必将导致北极地区碳排放量增加,从而加剧气候变暖,而用于研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科考船反过来还要为游客服务,为破坏环境的举动推波助澜,这无疑是巨大的讽刺。
在俄罗斯,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表示,未来15年俄将投入13亿卢布(约合2000万美元),用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极科研装备和技术。据他透露,目前俄罗斯用于北极科研的装备90%来自国外。因此,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技术,对在目前国际政治局势下,保持俄罗斯发展的独立性意义重大。
事实上,相对于科研装备上的“短板”,俄罗斯在极地领域拥有众多他国无法比拟的优势,极地破冰船就是其中之一。6月17日,俄罗斯《真理报》网站以“北极是我们的:俄罗斯修建强大核动力破冰船”为题,报道了俄罗斯最新的“北极”号核动力破冰船下水的消息。该船续航能力非常强,可以不靠港连续航行6个月。如今,作为拥有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船队的国家,俄罗斯继续遥遥领先于其他北极沿岸国家。
本周,在北极议题上最吸引眼球的消息,莫过于美国国务卿克里首次到访挪威、丹麦等北极圈国家。6月17日,在丹麦外交部长克里斯蒂安·延森的陪同
下,克里来到格陵兰岛著名的雅
各布港冰川前。就是这座冰山,100多年前曾让“泰坦尼克”号
沉于海底,如今它已无昔日雄
姿,正在快速地消融。克里站在
那里,看着不断崩塌坠落的冰
山,是否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对北
极地区的影响。
“我接触和从事北极议题已经有25年,这次的所见所闻让我大开眼界。”克里说,他的这次出访,目的在于呼吁各国落实《巴黎协定》,共同应对被他称之为“全球最令人恐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气候变化。
相关分析称,随着奥巴马政府任期的日渐临近,奥巴马创造了众多“首次”,如首访古巴、日本广岛等,希冀以此突破之举,丰富自己的政治遗产。去年,奥巴马作为在位总统首次访问阿拉斯加北极地区,以此为即将召开的巴黎气候峰会造势。事实上,奥巴马早就希望能够将美国政府主推的巴黎气候峰会成果纳入其政治遗产中,因而为《巴黎协定》这一全球减排协议进行鼓与呼,自然在情理之中。作为奥巴马政府的重要成员,克里此次出访的意图,也不外乎在此。
尽管如此,克里的出访也显示出美国政府对北极议题的日益重视。长久以来,相较于其他热点问题,美国政府在北极议题,尤其是极地基础能力和设施建设上频受国内人士诟病。有媒体报道指出,40年来美国从未增加任何一艘极地破冰船,至今仍只拥有一艘重型极地破冰船,严重落后于俄罗斯、挪威等北极国家。显然,奥巴马政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去年美国接手加拿大成为北极理事会主席国后,无论从战略政策,还是措施行动上,都一心想要在北极议题上发挥“领导者”作用。奥巴马及其幕僚的四处出访,频繁发声,也正是期望有所建树,甚至是“唱主角”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