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定评价指标体系 引导提升国民海洋意识——访“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课题组负责人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5-23 13:15:58 

近期,由国家海洋局宣传主管部门委托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的“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面向全国征求意见。本报记者就编制该体系的目的、意义,对提升国民海洋意识的作用等问题,采访了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继民,副组长、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胡波。

本报记者赵婧

指标体系影响国民海洋意识测评、教育、管理

  在王继民看来,构建“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为国民海洋意识的评价提供测评标准。指标体系就如同标准化考试中的“考核大纲”,列出了考核的范围、重点、权重等,今后可依据该标准,对指标体系所反映的国民海洋意识各个方面进行测量。

  “‘考试大纲’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测评,还具有引导作用。”王继民说,它可以引导国民了解涉海的各个方面,促进国民海洋意识的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指标体系还可以对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对测评结果的分析也会帮助管理部门认识本地区国民海洋意识的状况,发现薄弱环节,加强相关教育,优化资源配置。

  王继民说,指标体系的确定将会影响到后期海洋意识的测评、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希望其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国民海洋意识的各个方面。这也是课题组面向全国征求意见的目的所在。课题组本着开放的态度,希望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使得指标体系更加完善,能够经受住人民群众的检验。胡波补充说,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激励国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的过程。

全面、适用、开放、可行,注重科学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在各级指标选取中,是如何取舍的?

  王继民说,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全面、适用、开放、可行4个方面。

  全面性。在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尽可能涵盖涉海实践的各个方面,为此,课题组查阅了大量资料,从学术性的研究论文、专著,到通俗性的科普读物;从政策性的涉海文件,到调查报告、统计年鉴;从海洋类网站,到涉海新闻报道,应有尽有,以便制定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目前的征求意见稿涉及面很广,包括国防、外交、权益、法律、管理、经济、资源、科技、生态、历史、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适用性。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对象为普通民众,而民众通常不具有涉海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此,指标的选取不能太学术,而要通俗易懂。这样既有助于海洋意识的调查,又能引起民众的共鸣。例如,可以选取民众对鱼肝油的认识,来反映民众对海洋生物及医药资源开发技术的意识。海洋生物及医药资源开发技术通常比较“高大上”,很多技术民众可能都未曾听说过,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生物医药技术产品,老百姓就很容易理解。

  开放性。指标体系设计本身没有百分之百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成不变、封闭自守的指标体系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本着开放的原则,会不断吸收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优化。在设计过程中,课题组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他们富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指标体系的制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面向全国征求意见也是想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得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可行性。建立指标体系,也要考虑数据来源的可操作性,便于评价过程的顺利实施。目前,课题组已考虑了多种数据来源。一是人们所熟知的调查问卷,形式比较灵活,通过设计出适当的问题,能够获取民众的主观看法。二是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见表达的重要场所,用户评论、搜索行为等都能用来反映用户的看法。综合利用多种来源的数据,将会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课题组只是提出了一个测评的框架,并没有对具体数据来源进行任何限制,这为以后结合多种数据源实施评价提供了可能。

  谈到各级指标取舍的过程,王继民说,在一级指标选取时,主要遵循了简洁的原则。海洋“政治”“经济”“自然”“人文”意识这4个一级指标通俗易懂,涉及面广,便于记忆,能够让民众迅速建立起海洋意识的总体印象。起初,课题组将一级指标设定为海洋“政治与国防”“法律与管理”“经济与科技”“环境与安全”“自然与资源”“文化与教育”6个方面,虽然很全面,但不够简洁。

  在二级指标选取时,主要考虑全面性原则,涉及政治、经济、国防、权益、外交、法律、管理、科技、环境、安全、自然、资源、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尽可能使指标体系全面、系统。

  在三级指标选取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尽量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复。例如,在二级指标“海洋资源意识”下有三级指标“生物资源”,强调对生物开发利用的认识。在二级指标“海洋科普意识”下本也可以有“海洋生物”,但两者重复性比较高。比较而言,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更需要引起重视,因此保留了三级指标“生物资源”,摒弃了“海洋生物”。

指数是一个相对数,重要作用在于对比分析

  记者问到,指数最后是否有一个分数或是分数系统,这些分数如何分级?不同分数代表了怎样不同的海洋意识水平?

  王继民说,最后会有一个分数,但指数是一个相对数,通常是依据年份或者地区进行对比得到,能反映发展变化趋势及对比情况。因此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分值有多大,而是各年度、各区域或省份,各指标得分差异性的对比分析。对各年度指标的分析可以反映海洋意识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各省份指标的分析可以反映海洋意识在区域上的强弱差异;对各指标之间的分析可以反映国民海洋意识的薄弱环节。也可以对指数进行分级,划分出海洋意识强、一般、薄弱的省份。

  对于各年度的对比,如果发现海洋意识呈下降趋势,则需要在以后年度里加强海洋意识宣传教育,以改变现状;对于各省份的对比,如果发现某些省份总是排名靠后,则该省份需要加强对海洋意识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提高;对于指标间的对比,如果发现某些指标的得分比较低,则在宣传教育时,有意识地在薄弱环节下功夫。

指标体系既能评测海洋意识水平,也能引导海洋意识发展

  王继民认为,海洋意识比较抽象,通常给人一种模糊懵懂的印象。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从定量的角度去测量国民的海洋意识水平,这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能化抽象为具体,指明海洋意识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海洋意识指标体系为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一个纲要,对具体的宣传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海洋意识涵盖面很广,涉及到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并不是说只有居住在海边、以海谋生的民众才需具有海洋意识,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民也应具备相应的海洋意识。比如,海洋科普、海洋历史、海洋国防等方面的意识不具有地域性区别,所有国民都应具备。

  胡波补充说,一方面,国民海洋意识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海洋意识的产生及发展也有着自身规律,仅有实践,若缺乏理论思辨和抽象概括,海洋意识也不会自动产生。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就在于从学理层面引导国民海洋意识的发展方向。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