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南海更加美丽富饶——南海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生物保护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5-23 11:10:12 

■本报记者 赵建东

  “南海的景色那么美丽,甚至比马尔代夫、普吉岛还要美,确实应该好好保护和利用。”去过南海很多岛屿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岛规划与保护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带头人陈鹏,在完成西沙、南沙群岛地名普查和资源调查后,发出由衷的感慨。

  2002年,国务院首次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10年后又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对我国南海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南部海域的基本功能做了界定。该区域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重点是加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海岛、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适度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开展海岛旅游、交通、渔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那时起,南海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5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中国海洋报记者先后来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就南海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生物保护等相关情况进行了采访。

南海岛礁的喜与忧

  陈鹏永远也忘不了初次登上西沙岛屿的亲眼所见:海水蓝得透亮,沙滩白得耀眼,五彩缤纷的珊瑚,硕大的砗磲,偶尔掠过的飞鸟……

  516日,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岛规划与保护研究中心,陈鹏讲起南海海岛资源调查的经历,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南海的岛礁众多,植被分布各不相同,低头就能透过清澈的海水,看见鱼虾蟹等各种海洋生物。珊瑚礁要么藏在水下,要么低潮时露出水面,海水拍打在岛礁上,形成一道道白浪,一圈圈柔美的浪花带。如果可以开发旅游产业,南海的美景将会是世界一流的。”

  海岛规划与保护研究中心近几年主持承担或参与了南海区域海岛地名普查、海岛资源试点调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编制、海岛生态监视监测研究、海南省海岛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

  在南海开展资源调查条件异常艰苦。“我们经常跳到浅海里,手里举着仪器记录、测量;扛着很重的仪器钻林子、跑定点;在船上往往边吐、边工作……”陈鹏说。

  科研人员登上了二三十个岛礁,调查了植被、土壤、岸线、生物、水质等海洋资源。

  海岛规划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庆辉称,南海旅游资源独具优势,拥有独特的历史遗存和热带自然风光。其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和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一类、一级标准,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拥有珍贵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着绿海龟、玳瑁、红珊瑚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海域之一。这些都是调查后得出的可靠结论。  南海虽美丽,但是生态环境脆弱。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南海岛礁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部分岛礁及其周边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造礁石珊瑚种类减少,活珊瑚覆盖率降低,礁栖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必须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特别是加强岛礁的保护!”陈庆辉说,“南海岛礁是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区域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平台,对于保护海岛及周边海域优良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有害外来物种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珊瑚礁生态系统、区域特色海洋生物的恢复和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南海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取的海岛资料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等提供了基础数据。”陈庆辉建议,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围绕南海的生态环境、水文气象、海洋水动力、地下水、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开展综合性调查,进一步摸清岛礁资源环境本底,建好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建设生态岛礁打下良好基础。

让珊瑚礁焕发生机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水质优、日照足,孕育了丰富的珊瑚岛礁资源。凡是去过南海的人,无一不被其巧夺天工的自然风光所惊叹。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进行科学考察,在珊瑚礁生物资源和保护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但是,过去的几十年,由于自然干扰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珊瑚礁数量大幅度减少,珊瑚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荣澄说:“要重视厄尔尼诺和全球海洋酸化现象,这是自然干扰的重要方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研究团队围绕珊瑚礁生物群落变动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等,开展了珊瑚礁生态学的长期监测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用真实案例揭示了我国珊瑚礁应对各种扰动因子的响应过程,提升了对各种扰动因素危害性的认识,为我国珊瑚礁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珊瑚礁研究团队带头人黄晖表示,自1993年起,研究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始研究造礁石珊瑚无性繁殖及易地保护。该研究可使移植一年后的珊瑚存活率高达95%。

  除利用珊瑚无性繁殖,黄晖还于2009年在国内首次利用珊瑚有性繁殖的受精卵,人工培育出珊瑚幼体,在西沙永兴岛、赵述岛、永乐岛多次实施珊瑚受精卵培育实验。她主持的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恢复与特色生物资源增殖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培育的珊瑚大小成功增殖到五六倍。

  2015年,黄晖团队又进行了典型人工岛礁生态修复与水文保障示范研究,在南沙部分岛礁开展珊瑚底播、修复试验,建立600平方米试验区,移植培育珊瑚283厘米~5厘米造礁石珊瑚断枝1500多株,投放水泥人工礁体87个。

  “只有多做这样的修复,才能让珊瑚礁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黄晖说。

掌握600多种生物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的陆缘海,不仅是亚太地区面积最大、周边毗邻国家最多的海区,也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孕育了大量游泳动物和丰富的渔业资源。

  南海特别是南海中南部渔业资源有多少,渔场分布是怎样的,物种多样性如何,有什么分布特性?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与集美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分别于20129~10月和20133~4月,在南海开展了秋季航次和春季航次的渔业资源外业调查,完成总调查站次145站。

  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龙山介绍,生物资源调查及其相关研究工作已经成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象征。“两次调查不仅辛苦,还受到个别国家船舶跟踪,但是我们无所畏惧,因为这片海域是中国的。”

  经过不懈努力,林龙山带领研究团队完成了全部样品的种类鉴定、主要种类形态图片拍摄、DNA条形码获取、耳石提取、数据分析和标本入库等,圆满完成了渔业生态环境调查。

  南海有游泳动物种类2000多种,林龙山课题组通过两个航次调查发现了600多种,掌握了南海中南部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评估了渔业资源数量和游泳生物多样性状况,了解了游泳动物区系分布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为我国在深远海的海洋生物基础研究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游泳动物多样性的基础资料。

  再过一段时间,由林龙山等编写的《南海中南部和北部湾口海域游泳动物调查研究与南海常见鱼类图鉴》将出版发行,该书介绍了他们的调查研究方法、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渔业资源评估与利用、南海常见鱼类图鉴等。

  林龙山说,这些资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对深远海海洋资源开发与权益维护等需求,促进我国参与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交流,在国际上树立我国履行有关国际义务的良好形象,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均监测面积=北京+上海

  美丽富饶的南海,在海洋工作者心中有着另一番景象。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党委书记梁海燕告诉记者,南海冬季经常刮大风,把船吹得左摇右摆,许多人都会因为晕船呕吐不止。监测人员和执法人员对此感受深刻。为保障航行安全,海口中心站会及时将天气预报信息发送给执法机构和有关船舶。

  海口中心站共100多人,对南海2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开展海洋环境预报、观测和监测,平均每人的任务量约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市和上海市面积的总和。仅日常监测就包括水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珊瑚礁保护区水质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碳汇监测等。

  博鳌站和西沙站(永兴岛)是海口中心站的岸基站和岛基站。监测人员每两个月就要进行一次监测,每次需要连续监测26小时,重点关注海洋酸化和温室气体释放。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会根据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策略。

  为了准确了解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趋势性水质、海水入侵、倾倒区、生物生态、珊瑚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必须要监测到位,甚至有时候还得加密次数。

  梁海燕说:“从事南海海洋监测预报的工作者们,面对特殊的工作环境,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决心为建设美丽南海、和谐南海做出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