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队员的心理选拔——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闫巩固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4-25 14:50:55 

■本报记者朱彧

  极端特殊的孤立与封闭的工作环境,给深入南北极或深海大洋的人员提出了严峻挑战。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的煎熬。出征极地远海的人员可能出现哪些心理问题?一旦出现又应如何疏解?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闫巩固博士。

都要经过一段适应期

  无论是极地,还是大洋,人员活动范围都极其狭窄,天天面对皑皑冰川或茫茫大海,生活显得单调、乏味。

  闫巩固说,这种特殊工作环境的共同特征就是孤立封闭环境,远离陆地与家庭,行为活动和社会交往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在每天单调、机械和重复的生活中,人会产生一些生理、心理等适应性问题。比如在生理上或多或少会出现饮食和睡眠的异常反应,在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抑郁、孤独、不愿意与人交流等情绪,直接导致行为的变化。

  孤立封闭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与其孤立封闭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适应期与调整期也有个体差异。南极考察队员中,有些人在生理上的不适应可能会在一个星期表现出来。比如睡不着、没胃口、没精神、情绪过分亢奋或低落,这些都需要调整。若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有些人会出现长口疮、痤疮和便秘等生理不适。在闫巩固看来,一般一两个星期左右,在熟悉了环境、生活逐渐规律起来后,这种不适应性就会减轻。

前期心理干预很重要

  “在身处孤立封闭的环境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我情绪的调节都很重要。”闫巩固举例说,在漫漫的极夜过程中,越冬队员每天能看到蒙蒙微光的时间仅有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漆黑一团,只能待在房间里。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很容易感觉疲惫、焦躁,必须要有

  很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据他介绍,像海员这类

  特殊职业的人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评。在极地等特殊环境下,对心理适应性要求很高。

  “过分孤僻者、对人际极端依赖者尽量不要出海。”闫巩固说,不是谁都可以从事有特殊心理要求的职业,只有能适应特殊环境的人,才能保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尤其是南极越冬队员,不仅要适应高寒、高海拔、极昼极夜、荒凉寂静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直面枯燥、单调、寂寞、焦虑等不寻常的心理环境。

  今后,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南极考察工作,心理干预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要对其心理测评,最好是进行心理培训。

  从2003年末至今,闫巩固连续13年参与中国南极越冬队员预选工作,曾赴中国南极长城站就越冬队员生理与心理支持实地调研,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为后续考察队组队和管理提供依据。2007年,他向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提出建立南极科考越冬队员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议,并得到极地办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的赞同。目前,他正在研究制定极地考察队员岗前心理选拔规范。

“四分之三”是个心情节点

  “在极端特殊的孤立封闭工作环境中,人员还会出现一种‘四分之三现象’”。闫巩固解释说,无论是在南北极,还是在远海大洋,队员的心情都存在一种与时间有关的趋势,即在执行任务刚刚过半之后,心情会降到最低点。比如,如果一个夏季科考任务为期6个月,心情会在3个月过后达到最低点。如果是两年的任务,最低点发生在刚过一年之后。这种现象称为“四分之三现象”,即在隔绝期的约四分之三时间点上,人员会出现最大程度的不适。

  他说,一旦有人出现生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生病了,免疫力下降,此时需要寻求队医帮助。如果睡眠不好,应尽快进行自我调节。

  如果人员觉得极其孤独时,考察队或船上领导要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个人角度而言,必须学会接受现实,或去甲板散步,或找点儿事情做,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

  对于长期在极地大洋等孤立封闭环境工作的人员,闫巩固建议,一是要注重远航前的心理培训和心理准备。二是生活要有规律、有计划,多运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三是一定要多参加集体活动,“贵在参与”很重要。四是要与人多沟通、多交流,相互鼓励和开导。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