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吴琼
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说话大嗓门、走路一阵风,这个人就是昆仑站队的党支部书记史贵涛。
史贵涛今年是第4次来南极。负责带队登顶冰穹昆仑站钻探深冰芯。与前3次不同的是,这次他多了一个头衔“史书记”。
作为地理学的博士,史贵涛在读书时想象将来的工作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搞科研。“没想到我会4次来南极!”今年34岁的史贵涛第一次去南极是在2009年10月,出发前他刚刚结婚。2012年10月,儿子刚出生一个月,他再次赴南极。“我妻子开玩笑地跟我说,幸亏在读书的时候就跟她谈恋爱,一毕业就结婚,否则像现在这种繁忙的工作状态,我注定要打光棍了。”史贵涛说。
“在南极工作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只是对家人很亏欠。我们一走就是半年,照顾不了家,也尽不到做父亲的责任。”史贵涛心里怀着愧疚,也特别能理解其他队友们想家的心情。“今年昆仑队一共28位兄弟,其中孩子不到一岁的有四五个人,孩子不到3岁的接近10个人,大家都很想家。”
为了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史贵涛在完成自己的冰川学考察之余,千方百计地调节气氛。“每逢有队员过生日,不管多累,我们都会加餐、吃蛋糕,大家一起庆祝庆祝。”
除了安慰大家,作为书记,史贵涛更重要的工作是提高团队凝聚力。南极天气
恶劣多变,深处内陆的昆仑站更是空气稀薄、酷冷难耐。为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顺利开展各项作业,史贵涛和队长金波没少花心思。早在搭乘“雪龙”船刚从国内出发不久,昆仑队便召开以“你有哪些工作需要别人协助”为主题的会议,“我们让每一位队员都发言,认真设想一下自己能不能独立完成工作,需不需要队友的帮助。”史贵涛说,“这样,大家就有了团队合作意识。”
史贵涛还和队长金波一起组织大家开展各种活动。在走航途中,他们每天早晨在甲板上晨练,开展野外求生训练,互相协助攀爬救生绳索,甚至组织大家在食堂剥蒜,制作腊八蒜留着在昆仑站改善伙食……
“我们这28个人就是一个整体。55天的内陆生活中,大家工作、生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史贵涛说。
那天,昆仑队抵达泰山站,“90后”队员潘曜的雷达天线发生故障,他一屁股坐在雪地上哭鼻子:设备坏了,不能作业了,完不成任务,博士论文也泡汤了。见此情景,史贵涛主动招呼大伙儿过来,电工、木工、焊工一起群策群力帮他排除了故障。
昆仑队挺进到900多公里时,由于极端低温和严重颠簸,导致一辆雪地车的液压油管坏了,需要就地抢修。“那天特别冷,起码零下三四十度,风特别大,还赶上地吹雪,队里的5个机械师轮流上阵,其他队员全部自觉下车,站了一个圈,用身体给他们挡风。”史贵涛说。那一刻,他的心里充满了感动。说着说着,他的嗓门又大起来:“这是多么可爱的团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