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宁波市对外发布《2015年海洋环境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5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良好,海洋保护区大黄鱼资源有所恢复,但入海排污口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近岸海域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公报》显示,2015年,宁波海域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近岸海域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化学需氧量和铅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监测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与2010年~2014年夏季平均值相比,2015年同期第一、二类水质海域面积减少了7%,第三类水质海域面积增加了71%,水质总体有所好转。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所监测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海洋倾倒区、海水浴场等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海域功能使用要求。
陆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结果表明,通过甬江入海的化学需氧量97214吨,与之前5年的均值相比减少了23%。抽测的8处入海排污口(河口)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差。同时,宁波市还对象山县石浦镇岳头沙滩及其附近海域开展海洋垃圾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结果表明,海洋垃圾以海滩垃圾为主,种类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和塑料类居多。与2014年相比,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平均密度变化不大。
《公报》表明,2015年,宁波市对2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组织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和主要保护对象监视调查。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渔业资源、岛礁和领海基点、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等,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83种、浮游动物127种、底栖生物32种、潮间带生物57种。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江豚、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珍稀鸟类等生物资源和岛礁生态系统,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67种、浮游动物89种、底栖生物18种、潮间带生物35种。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增殖放流,大黄鱼资源有所恢复,并记录到52只中华凤头燕鸥和2500多只大凤头燕鸥飞临铁墩岛上栖息繁殖。 (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