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 孔一颖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珊瑚在全球海洋中所占面积不足0.25%,但超过25%的海洋鱼类靠珊瑚生活,并互相依存;珊瑚养活了1/4的海洋渔业资源,珊瑚礁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的珊瑚礁都位于离岸或离岛很近的浅水海域,因此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陆地开发的影响。珊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球的珊瑚约有1/10已被破坏殆尽,另有1/3的珊瑚估计在不久的未来也会消失…… 最近广东省珊瑚礁普查团队完成的《2015年广东珊瑚礁普查结果报告》显示,珊瑚礁的现状令人堪忧。保护珊瑚礁,刻不容缓。 现状 活珊瑚覆盖率持续下降 广东省徐闻县灯角楼海岸面对的海面,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珊瑚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在这片区域,广东省国家级珊瑚礁管理局每两天就要开展一次海上和陆上的巡航执法活动,对珊瑚礁进行交替巡查。珊瑚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的背后,恰是其生态系统面临的严峻形势。 广东沿岸拥有丰富的珊瑚礁资源,南起徐闻珊瑚礁保护区,北至南澳南鹏列岛都有分布,特别是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大面积的珊瑚礁资源。然而,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之沿海经济的不断发展,广东沿岸珊瑚礁生态资源逐年下降。 通过普查数据可以看到,2015年普查的广东省24个站位的造礁石珊瑚(简称“活珊瑚”,其平均覆盖率是珊瑚礁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平均覆盖率为33.1%。其中,惠州大亚湾保护区为31.5%,深圳大鹏半岛为30.5%,雷州保护区为13.8%,湛江硇洲岛为41.0%,徐闻保护区为40.4%。全省覆盖率最高出现在大亚湾保护区内的三门岛鬼湾,达到65.6%,最低出现在大亚湾保护区内的圆洲岛,仅为4.3%。 对比2014年广东普查数据可以看出,珊瑚平均覆盖率总体下降了12.4%。《报告》编写组专家称,“尽管2014年普查的站位较少,科学性不高,但就小区域比较,活珊瑚覆盖率仍处于下降趋势。”《报告》指出,大亚湾海域2014年为38.2%,而2015年这一数据是31.5%,较上一年度下降了7个百分点。更有局部受赤潮影响平均覆盖率大幅下降,像大鹏半岛大澳湾,2014年为61.7%,2015年仅为30.5%,下降了近一半。 分析 人类活动是主因 珊瑚礁缘何遭到严重破坏,专家解释称,由于大部分的珊瑚礁都位于离岸或离岛很近的浅水海域,因此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陆地开发的影响。 谈及广东沿岸活珊瑚覆盖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专家认为均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沿岸造地、污废水大量排放、临海工业过度开发、渔业行为过多、沿岸旅游开发破坏等。包括珊瑚礁在内的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影响评价也表明,全球已经没有一个海区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41%的海区遭受强烈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有一半的珊瑚礁经受着中等高强度和非常高强度的影响。 在2015年度的珊瑚礁普查过程中,专家发现,在广东地区,不少礁区存在大量网笼、流刺网等网具,珊瑚礁被船锚拖动。个别保护区还存在着养殖作业行为,对珊瑚礁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在某些欠发达地区,传统的流刺网、围网、缯网等渔业行为对珊瑚造成了直接破坏。相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渔业行为对珊瑚造成的破坏,经济发达地区沿岸造地、污废水大量排放,临海工业过度开发对沿岸珊瑚几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同时,沿岸旅游资源的无度开发同样会对珊瑚礁的成长不利。 举措 各方共同努力加大保护力度 珊瑚礁的保护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广东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珊瑚礁保护措施。如深圳大鹏新区已开始申报国家级海洋公园,划定重点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制度,严禁一切人类行为对珊瑚的破坏。对珊瑚覆盖率较低区域划定生态与资源修复区,加大珊瑚礁生态修复力度。利用珊瑚两性繁殖,开展珊瑚无性种植和有性繁育,促进珊瑚几何基数增长。投放人工生态礁加大增殖放流,丰富珊瑚礁三维空间,完善珊瑚礁生态链,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重建等。 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在保护珊瑚礁方面出重拳,出实招,不断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管护能力。 在珊瑚礁的保护中,一支由民间力量组成的“潜爱大鹏”珊瑚保育团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该团队发起的“潜爱大鹏”珊瑚保育活动通过人工造礁、投放人工珊瑚苗,加快海底珊瑚礁再生和促进鱼类回归,有效修复了海洋生态。2014年~2015年的两年间,“潜爱大鹏”共成功投放16座人工珊瑚礁,种植珊瑚苗2000余株。 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的海洋公益志愿者多年来一直积极投身珊瑚保育公益宣传。他们通过邀请体验潜水、派发手册等多种手段,加以宣传引导,意在不断提高沿岸渔民及中小学生的海洋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