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水为尊——各地倡导推行海葬进行时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3-31 14:59:31 

■本报记者陈君怡方正飞

清明将至,在这缅怀亲人、寄托哀思的时节,人们以敬献鲜花、写信投入“时空邮箱”、网上凭吊等多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感念。

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倡导推行“绿色殡葬”。海葬——一种生态、绿色、环保的新兴殡葬方式,正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大海送亲人最后一程,愿亲人在大海中永生……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327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北京市朝阳区五环外的长青园骨灰林基地,每年一次的骨灰撒海清明公祭仪式如期举行。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抬头望着天空那么那么的蓝,这瞬间,爱飞过云端,不需要语言仿佛也听到永远……”逝者已乘浪花去,600亲友祭故人。伴随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音乐,2016只白鸽掠过广场的上空,657位逝者的亲友缓缓走向纪念碑,献上鲜花,表达深情的怀念。

家住石景山区的赵元青这天早早起了床,穿戴整齐,与妹妹驱车赶到现场,凭吊两年多前离世的母亲。

在赵元青的记忆中,96岁的老母亲生前就告诉子女,希望离世后能够将骨灰撒入大海。为了满足母亲的遗愿,赵元青和妹妹在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为母亲办理了骨灰撒海手续。20144月,母亲的骨灰撒入了渤海。

“我很支持母亲的想法,我跟女儿也说了,我将来离去的时候,希望能像母亲一样融入大海,回归自然。”赵元青说。

44岁的高小娥第一次参加公祭活动,悼念去年刚刚去世的父亲。她父亲生前在黄河边工作了大半辈子,对水有着浓厚的感情。“入水为尊,选择海葬是父亲生前愿望。他临走前告诉我们,希望能魂归大海。”高小娥尊重父亲这一想法,她说,“亲人的离开,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悲伤的。既然已经天人永隔,只要缅怀先人、尊老孝亲的真心真情在,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可以。像现在一些人选择敬献鲜花、写信投入时空邮箱等方式,我认为也是很好的。”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北京逐步在推广骨灰撒海这种绿色殡葬形式。自1994年实施至今,政府采取了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骨灰撒海地方标准,设立骨灰撒海纪念碑,进行国家级骨灰撒海标准化试点,相继推出骨灰撒海纪念碑广场公祭和海上公祭等撒后服务,建立健全了骨灰撒海服务保障体系。

20多年来,北京市民政局已顺利组织骨灰撒海300多批次,播撒骨灰13775份。尤其是近两年,骨灰撒海数量增长迅速,从2013年的1000份增至2015年的2024份。在陈卫东看来,这说明了群众对海葬这种绿色殡葬形式的认可度在逐渐提高。海葬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生态,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据介绍,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近年来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环节,得到群众的认可,选择骨灰撒海形式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该中心主任王德东告诉记者,以前选择骨灰撒海形式的人们,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贫困家庭。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以及那些亲人远在国外不便祭扫的人们,也开始选择海葬。王德东说:“海葬是生态节地安葬的主要形式之一,既解决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又能扬弃旧俗,倡导新风,很值得推广。”

回归自然 绿色环保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海葬等“绿色殡葬”方式成为一些地方民众的自觉选择。沿海省市海葬发展尤为迅速,有些沿海地区的渔民常年以海为伴,闻涛而眠,枕浪而息,自古就有海葬的传统。“百年后我会选择海葬,我生长在海边,对大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河北省秦皇岛市民郑敏说,“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实行海葬,绿色环保。”

唐山是河北省最早开展海葬活动的城市,也是目前全省历年海葬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唐山,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海葬这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市民秦凤英家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秦凤英的公公婆婆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去世。遵照老人遗愿,她为公婆举行了海葬,把二老的骨灰撒向了大海。公公是一位离休干部。生前,反复叮嘱儿女们,他去世后不留骨灰、不搭灵棚、不收礼。2009年,婆婆去世后,子女们决定为两位老人举行海葬。

“参加完海葬,我感觉心里好像一下平静了。亲手撒下亲人的骨灰,让其在鲜花的陪伴下,随风入海,漂向远方。先辈们回归自然,去遨游大海,获得了永恒。”秦凤英说。每到清明节的时候,她会在家里摆上二老的灵位和祭品,一样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唐山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胡晓亮说:“由于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推行海葬,加之老百姓的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今年参与者比往年多了不少。相信今后实行海葬会越来越普遍。”

就在今年324日,浙江省首次组织五地联动,对120余位来自金华、宁波、舟山、嘉兴、绍兴的逝者实行分批海葬。按照逝亲遗愿,家属们把亲人骨灰撒向了东海。

沿海城市对海葬的接受程度逐年提高。现如今,上海的海葬已“供不应求”。据该市一家殡葬服务中心的经理张先生介绍,现在预约海葬的名单已经排到两年后。

1997年起,大连市开展海葬活动已19个年头,先后将8000余逝者骨灰撒入大海。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大连市民政局积极推行“入水为尊”的新理念,参加海葬活动的市民持续增加。全市海葬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成为该市殡葬服务和殡葬改革的新亮点。

不同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海葬起步晚,发展也缓慢,但近年来也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扩展之势。

沈阳市自2012年以来,已为6768位逝者提供海葬服务。鞍山市自2012年至今,已有828名逝者以海葬的方式回归自然。济南市、哈尔滨市等城市正在积极推广。

为了推行海葬,沿海和内陆的民政部门相继推出了许多相关措施。以北京市为例,骨灰撒海可享受10种免费服务,如提供免费纸质环保骨灰盒、免费存放骨灰,提供免费乘车、乘船、免费鲜花花瓣、免费骨灰撒海告别仪式等。从去年起,北京市骨灰撒海的补贴还由每份2000元提至4000元,其他城市也都有了相应提高:今年起沈阳市每份骨灰海葬补贴从1200元增加至1600元;上海从最初的每位150元提高到如今的2000元;在温州,参加海葬的家属则可获得5000元至8000元的奖励……

推行海葬重在观念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海葬这种节地环保的殡葬方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推出了支持绿色安葬的政策和措施。今年219日,国家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倡导绿色环保,实行海葬。然而,千百年来,百姓世代以农为主,“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如何破除传统观念,是有关部门亟待破解的难题。

来自中原地区的吴雷认为:“海葬是那些思想开放的人的想法,我还是想百年之后有个窝,好让后世子孙祭奠我。”

据一内陆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负责人介绍,受墓穴殡葬思想

影响,群众对海葬的认可程度不高,同时受交通和出海

船只租赁等因素制约,发展海葬比不上沿海城市。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对于内陆地区而言,要进行海葬,还有许多现实困难,例如要选择海葬,必须有私家车运送骨

灰,还要解决出海问题。即便实行了

海葬,今后也没有地方凭吊。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即便一些地方对骨灰撒海服务项目实行免费,并为家属提供奖励,但仍是参与者寥寥。

分析这种现状,临沂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郭星认为,这与传统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内陆城市的人们,对海的感情没有沿海城市的人那么强烈,海葬推行有一定难度。”就是海葬接受程度较高的唐山市,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也坦承:“目前老百姓的思想意识有所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但毕竟殡葬是个大事,亲属间不能达成共识,有的能接受,有的接受不了。况且,骨灰撒海时还需要亲属关系证明,实际操作起来,程序上有诸多不便。”

改变旧观念,倡导新风尚,需要扎扎实实地不懈努力。据了解,对于民众提出的海葬后没有凭吊的地方等问题,各地也在积极谋划解决。如深圳市将建设一个海葬纪念公园;青岛市将在全市范围内选址建设两处海葬纪念场所。每年清明节前,各地纷纷推出海上公祭活动等,以供亲属凭吊。

海葬规定与监管

人们可以在海上随意抛撒骨灰吗?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环境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骨灰撒海海域有严格规定。负责骨灰撒海的地方殡仪服务部门需按照有关法律和条例,提前向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一般包括撒海的批次、规模大小、覆盖的时间段等。在获得行政许可审批后方可进行,而撒海的区域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划定。

那么,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做好监管工作呢?这位负责人说,骨灰撒海,监管方式有两种,一是执法监督部门人员现场监督;另一种就是通过倾倒记录仪监督执行。

倾倒记录仪是在行政许可审批证中明确规定的,即进行骨灰撒海的船舶,必须装置倾倒记录仪。该负责人说,通过倾倒记录仪可以清楚地看到船舶是否开到了指定的倾倒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