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冰情报告——记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冰团队
2015年冬季的寒潮来的比往年要晚一些,却异常猛烈,海冰发展迅速,浮冰面积由2.4万平方公里发展到3.6万平方公里,仅用了3天时间,厚度也迅速增加……在冰情急剧变化的恶劣环境中,有一支队伍能打善战,越是艰险越向前,争分夺秒地追着海冰跑,他们就是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冰团队。
32年来,海冰团队累计发送冰情日报超过5000份,这一数字记述着一代又一代海冰人的坚守与奉献。
32年寂寞的坚守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岸基雷达海冰信息提供者,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冰团队每年冬季都要向兄弟部门提供冰情日报,从海面开始结冰到春天融化掉最后一块冰碴,冰情信息 每天都会按时发送,不管是风雪交加还是逢年过节,从未间断。从国家海洋局鲅鱼圈雷达站建站到现在,32年的坚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笔者来到监测中心雷达站。以前就听说雷达站位置偏远,人烟稀少,可一路奔波下来,雷达站比想象中的还要偏僻。正值北方的冬天,雷达站所处的山上树叶已经掉光,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山顶一座18米高的雷达天线塔颇显孤独。值班员和看门的曹大爷迎了出来,旁边还跟着两只略带“敌意”的小狗。天刚擦黑的时候,两只小狗突然叫了起来,笔者天真地以为是有客人来了,值班员却淡定地说是
不速之客。原来在港口周围,经常有小偷出没。2014年~2015年冬季值班期间,就有小偷翻墙而入,幸亏被曹大爷和值班人员及时发现。
值班的工作重复而单调:7时30分检查设备,打开雷达,分析雷达数据,整理出海冰监测报告;13时30分、19时30分重复相同的工作流程,最后把每天3个时段的海冰监测报告合成一个全天海冰监测日报发出;22时或22时30分关闭雷达。每天数小时,没有公休日,没有节假日。
然而,最危险的还是上冰观测。笔者有幸随海冰队员进行海冰实地勘测。一到海边,眼前是震撼的景象:一眼望去,广阔的海面已全部冰封,岸边是数米宽犬牙交错的冰墙,冰墙后就是大冰盖,上面星星点点的有一些模糊不清的突起。面对眼前两米多高的冰墙,翻过它下到冰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就可能脚下打滑,踩到虚冰上,陷入冰里。况且,海冰队员还要扛着一把1.5米长的大冰钎,边走边不停地拿出仪器测量数据。在冰盖上走了大约2000米后,海冰队员来到一处固定冰的边缘。这里有很多碎冰块,主要是大块浮冰互相撞击、拉伸而形成的大片酥碎的浮冰。再有经验的海冰队员也不可能百分百地判断出哪块冰面会有窟窿,即便身着救生衣,坠入海中也很难脱险。每隔三四天的实地海上测量,对于海冰队员来说都是一次胆量、体力和耐力的考验。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监测中心海冰团队的“女汉子”宋丽娜,从2009年毕业至今已连续在这工作了7个冰期、度过了5个元旦。这里,她留下了无数的回忆和深厚的感情。“雷达站就像另一个家,要珍惜这里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宋丽娜说,有一次,维修人员不小心将站上的办公桌面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她心疼了好几天。每当工作需要的时候,18米高的雷达铁塔她说爬就爬,两米高的冰墙说翻就翻。她说:“我只是个符号,代表着我们的团队。许宁博士也是女同志,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孩子还小,一样坚守雷达站!”
夜晚,陪伴他们入睡的是港口周围时不时传来的汽笛和机器的轰鸣声;白天,寒冷刺骨的天气中他们依旧忘我地采样测量。宋丽娜很知足,她笑着对笔者说:“现在条件真是好太多了,2009年以前,厨房在山腰,取水要靠送水的毛驴车,遇到大雪封山,就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危险。现在的条件和以前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雷达站值班室里的昏黄灯光,陪伴着海冰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海冰人那份执著与坚定,那份对待工作的满腔热忱,令人肃然起敬。
只有一个角色做的最好
“取水口水温零下1.2摄氏度,风速10米每秒,风向北!”“走,去下一个观测点。”每天8时、14时、20时定时到取水口、排水口、雷达监测点观测,两天一次的大面观测和粗格栅观测,就是监测中心海冰团队在辽宁红沿河核电厂值班人员的日常工作。
海冰作为我国北部海区特有的自然灾害,对冰区涉海单位的构筑物安全具有较大威胁。为保障红沿河核电冷源安全,海冰团队制订了系统的核电冷源取水保障工作方案,建立了视频、激光、声学和应力感应等多手段结合的冷源安全保障工作体系。从2012年至今,海冰团队已连续3年为红沿河核电厂提供冷源安全保障服务。
“我已经在这待了30天了!”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叫王平,是一名海冰监测员。在凛冽的海风中,他在堤坝边测水温,一站就是七八分钟。“今天已经很暖和了”,他笑着说,“前几天比这还要冷很多。不过小刘哥在这边值班的时候,才真是冷呢,冻得鼻涕都流出来了!”
王平口中的“小刘哥”名叫刘永青,虽不是海冰组里年龄最大的,却是年轻人中从事海冰工作最久最有经验的。每年值班,他总是挑温度最低、冰情最重的那段时间,不露声色地照顾着兄弟姐妹们。
在事业上的默默奉献、无私付出、专心投入,背后则是对家人的愧疚。当年“小刘哥”老婆临盆,他却在海冰一线;陈元博士今年创下了在红沿河连续值班51天、合计值班70天的记录,过年期间连母亲生病住院,也没请一天假。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角色,他们没有做好,唯有海冰人这个角色,他们决心做到最好!
敬业精神融入了冰轩
“监测中心的海冰研究工作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海冰室主任陈伟斌回忆说。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海冰研究的单位之一,监测中心从海冰冰情观测入手,逐步开展了冰情数值预报模型研发、海冰力学特性研究、岸基雷达海冰观测等工作,并创立了工程海冰学科,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海冰研究的核心力量。国内首次应用航海雷达进行海冰观测、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雷达海冰观测站、首次实现海冰测量数字化、首次应用多部雷达联合测冰等等,监测中心的海冰团队敢为人先,取得的众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作为海冰资源利用研究的主要科研力量,其海敬业精神融入了冰钎
冰淡化技术研究成果已成功进行了专利技术转让,成为该中心首个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范例,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国家和地方服务一直是我们研究方向的指挥棒,而能够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对我们科研成果的最大肯定。”陈伟斌如是说。
提起过去,陈伟斌不禁感叹,受软硬件条件较为落后的影响,老一辈海冰人在野外作业时中风、割断手指、摔断腿、不慎落水的事件偶有发生。他们硬是凭借着强烈的责任心,顽强的拼搏精神,不畏艰苦,在危险的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监测中心原党委书记董须瑜带领第一代海冰人创建了海冰室;老主任王仁树开创了海冰冰情数值预报方法,培养出了像监测中心党委书记隋吉学、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志军、国家海洋局防灾减灾中心总工刘钦正等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今天,新一代的年轻人继承老海冰人的优秀品质,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很多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陈伟斌说:“我相信这支队伍一定能将海冰研究事业继承和发展下去,在海冰领域辛勤耕耘,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目前,监测中心海冰团队已经在海冰冰情观测技术研发、海冰灾害应急监测、海冰灾害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海冰理化性质研究、工程海冰力学性质、南北极海冰特征与气候变化和海冰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海冰团队共完
成国家“863”高技术产业化项目4项、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专项项
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项、涉及海冰海洋行业标准3项、省部级
和地方项目10项,编写海冰研究报告近百份。近3年,海冰团队获海洋科学技术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3项,辽宁省科技学术成果奖3项,其他级别奖励近10项,为我国海冰防灾减灾与海冰管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海冰淡化技术成果实现了技术转让,推动了新型资源利用的实用化和产业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拓展。
一项项成果的背后凝结着海冰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的充分肯定,中心在海冰防灾减灾工作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在成为“国家级服务专卖店”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海冰作为一种季节性极强的灾害,每年春节前后几乎都是最严重的时候。别人都忙着购买礼物、准备年货,而海冰队员们却依旧忙碌在海冰测量第一线,无法与家人团聚。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一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而又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融入了老海冰人手中被冻硬了的馒头,融入了新一代海冰人手中的冰钎,融入了海冰人在冰上坚定的步伐,融入了值班人员笔下的值班记录,融入了测量人员手中的风速风向仪,更是融入了支持他们的家人口中一句话“一切都好,不用挂念”……
这种精神,在一辈辈海冰人身上得以传承,这种精神早已固化成一种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