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未来的坚实脚步—中日韩海洋科学合作专家谈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3-21 13:54:35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日前在青岛主办了中日韩海洋科学合作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旨在加强中日韩三国科学家在海洋与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交流与沟通,为推动三国的务实海洋合作奠定基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全球及区域海洋科技发展背景下,未来三国应不遗余力地加强海洋科技、信息等各领域的合作,并建议将此次会议作为三国海洋领域合作的常设交流平台,进一步构建三方海洋科学交流机制。■本报记者刘川

三国海洋科技合作大有作为

本次研讨会设有两个主题:海洋与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和海洋生态环境。在这两个主题下,三国海洋科技合作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中日黑潮调查是最成功的中日双边合作计划之一,我国有很多资深前辈科学家都曾参与其中,取得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科学成果。”海洋一所研究员于卫东说。从1986~1992年,中日黑潮调查历时7年,出海12次,海上调查时间总计306天,总航程7万海里,调查初步了解了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及对日本的海况、气候、渔场等方面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日又一次联合开展了长江口外生态环境调查。

中韩海洋领域合作同样可圈可点。在过去20年里,两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合作了60多个项目,特别是黄海冷水团生态系统合作研究、黄海水循环动力学与沉积学合作研究等,有效地推动了两国海洋领域交流。1995年,两国在青岛成立了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把海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专家们坦言,近年来中日韩三国海洋科技合作规模不足,尤其是缺乏大型合作计划。“三国海洋合作应该更加大有作为,海洋一所组织召开这次研讨会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科学思想、凝聚合作共识的平台。”于卫东说。

“希望通过研讨会,能够相互了解三个国家正在研究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实现相互协作、配合,开展一系列研究。”韩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科学家全东哲说。

我国老一辈海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秦蕴珊生前常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许多研究都是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完成的。”从海洋科学发展的角度,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助力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这是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初衷。

“强身健体”向未来

每次国际合作都是走向世界的机遇。回顾过去,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得益于国际合作,中日黑潮调查中有大批两国科学家互相交流,以调查为契机,中国科学家也更多地走出国门与世界科技前沿对话。

从海洋科学发展的国际现状来看,中国仍然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国际合作无疑是我国迅速走向国际前沿的重要途径。中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袁东亮认为,一是我国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大部分传感器和设备都依赖国外进口。二是我国科学家发起海洋科学前沿研究计划不够,海洋科学的原创成果相对较少。

于卫东说:“海洋科学与其他科学的不同之处是,海洋科学需要真正走向海洋,通过获取现场观测数据来支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中国在这一领域还有欠缺。”

中国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缩小差距。海洋一所研究员张学雷说,过去中国是项目的参与者,现在我国科学家正在主动寻求发起科学研究计划的机会,力争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发挥应有作用。

然而要开展一项国际合作项目并不容易。张学雷曾参加过中韩黄海大海洋生态系合作项目。“这是本区域投资最大的海洋合作项目,包括管理、渔业、生产力、环境、污染五大模块内容,中韩两国科学家在黄海联合调查了两次。”张学雷说,“这个项目从开始运作到实施用了十余年时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本身就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在开拓国际合作道路上,中日韩海洋科学合作研讨会的召开,又迈出了三国共同面向未来的坚实脚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