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派记者 吴琼)当地时间1月29日~30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阿蒙森海地区开展海洋地质作业,从3822米深的海底成功获取一段3.82米的岩芯。这是我国首次在阿蒙森海开展海洋地质作业,所获数据将弥补该区域研究的空白。
项目现场执行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乐军告诉中国海洋报记者,海底沉积物是研究区域沉积环境,揭示古海洋、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变的重要介质。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来自海水、大气,以及冰川中的泥、沙、微生物等物质,通过沉积作用在海底累积,形成了不同年代的沉积地层。阿蒙森海位于西南极大陆边缘,纬度超过70°,深海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比低纬度的要慢,因而可能完整保存了几万年甚至十几万年的地质历史信息。
1月29日,考察队员将一个箱式取样器下放到3463米的海底,成功采集了该海区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所获样品将进行粒度、矿物、元素、同位素、微体古生物、环境磁学等参数的测试,有助于了解该区域海底沉积物类型、物质组成,分析沉积物主要输运路径。
1月30日,考察队员将一个长达8米的重力柱状取样器下放到3822米深的海底,通过重力作用垂直插入海底沉积物之中,取样器中的衬管获取了一段3.82米的岩芯。通过取样器上的热流计,科考队员同时获取了4个层位的地层温度数据,构建了地温梯度。
刘乐军表示,通过对岩芯的年代学、沉积物学、矿物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学、环境磁学与古地磁等测试分析,可以恢复考察区不同时间尺度(百年至万年等)的古环境和古气候记录,揭示该地区晚第四纪古冰川、古水团、古生产力等主要环境气候演变规律及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
据悉,在结束阿蒙森海的作业后,考察队还将计划在南极罗斯海地区开展22站位的海洋地质取样作业。
又讯(特派记者 吴琼)当地时间1月29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昆仑站队顺利抵达泰山站,与格罗夫山队汇合。
据悉,1月21日,昆仑站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开始起程返回。该站队沿途进行了冰川学综合考察、GPS冰流速测量、雪坑采样、冰基浮标系统搭建等工作,并克服地吹雪、白化天等恶劣天气和PB300车辆故障等困难。
1月27日,格罗夫山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后抵达泰山站。两支内陆队汇合后,预计将于2月1日起程返回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