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多国在南极抢地盘 中方三大动作出手神速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时间:2015-12-31 14:51:29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聂鲁彬】南极作为环境保护领域和众多地球科学门类难得的科研考察的场所,有相应能力的国家在南极投入更多资源开展科研合作是近几十年来的大势所趋,然而美媒对此似乎颇有微词。美国《纽约时报》在1230日发表的文章中为南极描绘了一幅“大国染指、黑云压城”的紧张画面。

在这幅画面中,几个新兴大国成为“紧张感”的来源。文章如此描述:在一个满布冰川、有峡湾与海象的岛屿上,俄罗斯用远从西伯利亚运来的木材,在一座小山上建造了南极洲第一座东正教堂,山下就是该国的科研基地。

在离此地一小时摩托雪橇车程的地方,中国工人对长城站进行了翻建,该国计划在南极设立五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是其中的关键。站内设有室内羽球场和保护卫星站的圆拱屋顶,还有能容纳150人的卧室。

印度人也不甘示弱。他们新建的巴拉蒂基地(Bharathi)十分前卫,由134个货柜扣接而成,然后用支柱撑起,形似一艘太空船。土耳其和伊朗业已宣布在南极建造基地的计划。

当然,在《纽约时报》描绘的画面中,丝毫不见美国的身影。文章随后感叹,一百多年来,探险家争先恐后地在这世界的尽头插上自己的旗帜。而在接下来数十年,人们本应把这片大陆当做一个科学保护区来呵护,避免它受到诸如军事行动和矿产开发等活动的干扰。然而众多国家正纷纷行动起来,要对这里施加更多的影响力。他们一边注意那些保护条约何时到期,一边还要盯着眼下就存在的战略与商业良机。

尽管渔业开发的活动尚未大规模商业化开展,范围也与南极大陆存在一定距离,但这一话题成为文章发挥的重点。《纽约时报》称,新进入南极大国有的是看上了南极现成可用的天然资源,譬如大量的海洋生物。在这里设有尖端基地的中国和韩国都在迅速提升他们的磷虾渔获量。这是一种形似虾的甲壳动物,大量存在于南冰洋中。而俄罗斯近来刚刚出面阻挠了在这里设立全球最大禁渔区的努力。

文章称,俄罗斯正在以一个苏联时代的驻扎点为基础,为他们的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拓建观测站,这是该国自行开发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南极已经有至少三个俄罗斯的观测站在运作,以挑战美国的GPS系统。而其他一些地点,比如圣三一东正教堂(Orthodox Church of the Holy Trinity)荫庇下的俄罗斯基地,也有新建观测站的计划。

在南极洲另一处地方,俄罗斯研究人员自豪地宣告,他们在钻透数英里厚的坚硬冰层后,发现了容量可比安大略湖的淡水库。

《纽约时报》在大篇幅的渲染新兴大国的“扩张阴影”之后,终于揭开了真实的抱怨:各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削弱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长期以来的影响力,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大陆上演了一场历时弥久的竞争。

对于新来的“竞争者”,“日子过的太舒服”也成为美媒的一大槽点。文章称,被派驻南极意味着要在全世界最干燥、最冷、风最大的大陆上生活,但各国过得都挺惬意。蓄着胡子的俄罗斯神父会定期在东正教堂为在基地过冬的大约16名说俄语的人举行仪式。他们大部分是冰川学和气象学等领域的极地科学家。在更暖和一些的夏季,人数会增加到大约40人。

“中国发展速度快”也让《纽约时报》有些看不下去。文章称,中国在南极的活动可以说是增加最快的。该国去年启用了第四个科考站,现在正在推进修建第五个科考站的计划。此外,中国还在建造第二艘破冰船,并安排在一处海拔13422英尺(约合4100)的冰穹上进行研究性的钻井作业。那里是全球最冷的地方之一。在乔治王岛上,中国新近翻建的长城站让俄罗斯和智利的基地相形见绌。

11月末的一场强暴风雪期间,长城站站长徐宁喝着茶说,“我们在这里进行天气监测和其他研究。”

他领导的长城站内有巨大的空间,像一个放假期间被雪封住了的大学校园。在南极的这个冬天会有13个人留在这里。但该站的空间足以容纳10倍以上的人过夜。

文章最后道出了“南极老牌玩家”的心酸,称在一些国家扩大其南极活动的同时,美国在这片大陆上依旧保持着三个科考站规模,其中包括阿蒙森-斯科特(Amundsen-Scott)站的人员。建于1956年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地处南极的一片高原上,海拔9301英尺。然而美国科考人员私下里抱怨预算紧张,破冰船也远少于俄罗斯,这些问题制约了美国在南极的影响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