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保驾促青岛老企业搬迁投产达效
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保驾促青岛老企业搬迁投产达效
自2014年青岛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以来,青岛老企业搬迁加速推进,并取得了重大突破。青钢、双星、海晶等相当一批老企业项目搬迁落户青岛董家口经济区。作为青岛市老企业搬迁升级的主战场,董家口经济区管委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生命线”、产业升级的“支撑点”,全力以赴为老企业搬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成立专项项目办公室 全程保驾护航
为全力推进老企业搬迁项目建设,董家口经济区管委成立了青钢、双星、海晶等搬迁项目专项办公室,负责全面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实行“五个一”工作责任机制,即一个项目、一个分管领导、一个责任局室、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倒排计划。办公室定期深入项目一线,召开现场办公会,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逐个建立问题清单,第一时间解难题、促进度。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优化服务
为确保老企业搬迁项目的顺利推进,经济区管委积极优化行政审批服务软环境。创新推行“总揽式、全程化”审批服务模式,实行全程“承办、代办、协办、催办”,为搬迁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改变传统审批模式,由坐等式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积极推行问需求、送办法、解难题的工作方法,从根本上改革和再造传统审批模式。
自审批大厅运行以来,经济区管委共受理青钢、双星、海晶、碱业等搬迁项目各类审批事项300多件,全部按时办结,保证了项目的快速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方便项目入驻
“项目建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经济区管委以服务为宗旨,加快推进水、电、路、汽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用水方面,董家口经济区投资5.5亿元先后完成了白马河调水工程、董家口港区及泊里小城市分水供给工程一期等供水项目建设,园区已形成供水能力13万吨/日;在今年60年不遇的旱灾、全区供水形势日常严峻的形势下,黄岛区政府投资近亿元,仅用3个月时间应急完建设引黄济青供董家口专线,确保了青钢和海晶项目按期、安全试产;同时,为确保供水安全,近期已经启动引黄济青第二条供董家口专线,将于2016年上半年建成。
电力配套方面,协调各级电力部门投资近5亿,建成投用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3座,在建220KV变电站1座,保证了青钢、海晶化工、青岛碱业等搬迁项目的用电需求。在经济区管委的积极协调下,原本列入国网2016年建设计划,2017年才能建成投用的220kV贡口变电站,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争取于明年4月份建成投用,为青钢、海晶化工、青岛碱业等搬迁项目完成双电源配套。另外,在董家口经济区管委的积极争取下,省电力公司已正式启动500kV观龙站前期工作,计划十三五期间建成投用,为董家口经济区提供更加安全、完善的电力保障。
集疏运体系配套建设方面,投资近6亿元,完成子信路、双星南北路、钢厂路、横河东西路等15公里道路建设,项目周边已形成“四纵四横”交通路网体系。
蒸汽和污水处理配套方面,华能在建高温热水管网89公里,蒸汽管网21公里,供汽量150吨/时,满足近期供热需求。中法污水处理厂和港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现有污水处理能力2.8万吨/日,解决了青钢投产后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的燃眉之急。截至目前,经济区产业承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保障了搬迁项目的投产运营。
补链招商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针对青钢、海晶、双星等入驻项目的特点,经济区管委实行补链招商,引进中法水务、润亿清洁能源、博丰化学、益凯新材料等配套项目,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经过近两年的奋力发展,初步构建起青钢、海晶化工等企业内部,青钢、GTM金红石等企业间及行业间,以及行业与公用设施间的循环体系,为下一步经济区全面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探索出成功路径。其中,青钢与美国AP、新加坡昂国等众多知名公司合作建设了总投资126亿元的15个循环利用项目。
加强安全环保监管 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区
在全力推进搬迁项目建设的同时,董家口经济区大力加强安全、环保监管。投资3000万元建设安全环保应急智能平台,编制完善董家口经济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各专项应急预案,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具备专业安全管理技术的第三方队伍实施安全监管服务,落实实名制责任体系。建立属地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建立日常动态巡查机制,对所有排查出的隐患问题实行闭环管理。今年以来,共组织各类检查200余次,整改各类安全隐患359项。
同时加大环境监管力度,重点对海晶、青钢等高风险企业进行了现场监察,对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坚决杜绝污染事件发生。加强辖区内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严把企业入驻“环评关”,要求企业按规定办理环评审批。目前,入驻产业区的25家企业,均按要求办理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截至目前,青钢环保搬迁项目已进入试投产阶段,海晶化工具备试生产能力,青岛碱业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老企业搬迁项目在董家口经济区已迅速形成投产达效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