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昕 陈君怡 通讯员 张滨 贺靓
2015年汛期已经结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紧张忙碌了一年的预报员终于可以暂时缓口气了。每年的汛期,都是预报中心最忙碌的日子,他们始终严阵以待,打好每一次海洋灾害预警报工作的硬仗。
今年,预报中心在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对海洋灾害应急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周密部署,汛期前做好部署工作,有效落实,汛期后认真检验,总结经验。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预报中心为国务院相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涉海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圆满地完成了汛期海洋灾害预警报服务工作。
今年台风数量多、强度大
截至目前,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生成26个热带气旋,其中包含13个超强台风、4个强台风、3个台风、2个强热带风暴、4个热带风暴。其中,共有6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分别是“鲸鱼”“灿鸿”“莲花”“苏迪罗”“杜鹃”和“彩虹”。
数量多、强度大是今年热带气旋的显著特点。
数量多——热带气旋生成的总数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6个热带气旋生成,而1981年~2010年年平均值仅为22.3个。
强度大——26个编号热带气旋中达到台风级别以上的共有20个,其中13个为超强台风,占编号台风总数的50%。
除此之外,今年的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偏东,7月热带气旋登陆的位置偏北,强度大。往年7月,热带气旋以登陆广东省为主,强度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级别居多,而1509号“灿鸿”以强台风级别在浙江沿海登陆,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是1949年以来7月登陆浙江省的最强台风。
今年汛期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次数偏少。我国沿海共发生了6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和12次灾害性台风浪过程,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其中1次达到风暴潮红色预警级别,两次达到橙色预警级别,1次达到黄色预警级别,两次达到蓝色预警级别,海浪橙色警报发出21期,海浪红色警报发出18期。二是主要影响东海和南海区,福建省沿海风暴潮灾害严重。今年影响我国沿海的6次台风风暴潮过程中,“苏迪罗”“杜鹃”和“彩虹”风暴潮是全年3次达到橙色以上预警级别的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苏迪罗”和“杜鹃”均影响福建沿海区域,且造成了较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灿鸿”台风风暴潮是今年唯一一次影响北海区的风暴潮过程,对山东半岛南部沿海产生了轻微的增水影响,沿岸没有出现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三是灾害性台风浪过程发生频次7月偏多、8月偏少,其他月份与多年持平。
为应对汛期的海洋灾害,预报中心提前部署,周密规划,在汛期期间向各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更准确的预警报服务,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周密部署,做好汛前准备工作
汛期是海洋预报部门最关键、最重要、最紧迫的时期。每次汛期未至,预报中心就已经全面展开准备工作。按照国家海洋局下发的《2015年全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方案》《2015年海洋预报减灾工作要点》《关于做好2015年汛期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预报中心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及主任办公会议,把国家海洋局总体部署和领导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位。
预报中心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深刻认识海洋防灾减灾的严峻形势,做好汛前动员。4月,预报中心成立了以王辉主任为组长、吴强书记和易晓蕾副主任为副组长的2015年海洋灾害警报与应急服务领导小组,对汛期海洋灾害预警报工作统一组织和协调,组织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汛前准备工作。
5月19日,预报中心组织召开了2015年汛期海洋灾害应急工作动员会,全面部署了今年汛期海洋灾害预警报服务重点工作,同时要求相关业务部门进一步加强海洋预警报技术研发及业务化应用工作,稳步提升预报服务水平。此外,预报中心扎实做好设备维修检查、组织开展模拟演练,加强海洋预报技术研发力度和预报保障能力,提升预警报服务质量。
为提高海洋预报的能力,预报中心加强预报技术研发向业务化应用转化工作。持续改进风暴潮、海浪数值预报模式,提高预报准确率;继续开展风暴潮—台风—近岸浪耦合漫堤预报业务化运行和系统改进工作,为三防部门做好决策支撑;进一步加强海面风场、海浪等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的研发,提高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工作中的实用性;开展海气耦合台风预报模式的改进和业务化试运行;加强海洋预警报检验工作,重点开展风暴潮、海浪、热带气旋路径的预警报检验。
加强各类海洋观测资料在预警报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拓展地方自建海洋站和浮标资料的来源;加强卫星遥感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融合分析,为预报员提供更加丰富的反演产品;加强GPS、X-波段雷达资料的分析、验证和修正工作,并在汛期预警报业务中加以应用。
加紧推进中心各项年度重点业务工作任务。做好海洋预报人机交互平台运行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完善预报单制作和数值预报产品查阅功能,提高预报产品制作的便捷程度;全面做好面向沿海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预报试点工作,适当扩大保障范围;开展城市海洋环境预报工作,针对沿海各县级城市预报区域,制作客观指导产品,为沿海各省(区、市)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风、浪等数值预报产品标准格点化释用工作;做好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优化完善工作;稳步推进全国海洋预报产品数据库二期项目建设;加紧开展全国海洋预报门户网站建设。
做好预警报业务支撑工作。开展海啸预警业务平台、海洋实时数据监控平台、全球海洋数值预报—极地预报—海洋气候预测业务平台、海警—渔船预报保障平台的升级改造工作,满足中心业务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强海洋实时和历史数据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完善高性能计算机使用制度,优先保障业务化预报系统使用,提高现有计算资源的使用效率。
多管齐下全面应对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的预警报工作是重中之重,预报中心多管齐下,全面部署,稳步落实,打好汛期攻坚战。
今年,预报中心加强了对海洋实时数据的监控及管理,积极开展应急会商工作,提高预警报的准确性。根据国家海洋局新修订的《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预报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热带气旋、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会商机制。从热带气旋编号开始,预报中心海洋气象预报室和海洋灾害预警报室就针对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强度、风暴潮及海浪灾害趋势预测开展内部会商,并组织受影响的海区中心、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预报机构提早开展风暴潮、海浪灾害预判会商。在海洋灾害影响期间,预报中心抓住海洋灾害预警级别升级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密开展应急会商。
2015年汛期,预报中心共组织海洋灾害预警报应急视频会商53次、应急行政会商5次、周会商27次、月会商6次,共计91次。在会商过程中,预报中心及各家预报机构充分讨论,确保警报发布级别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此外,预报中心在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的组织下,参加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针对“灿鸿”“莲花”“苏迪罗”“天鹅”“杜鹃”“彩虹”召开的防汛应急会商,汇报了国家海洋局最新的风暴潮及海浪预测意见,为国家相关部委采取有效防御措施提供了科学指导。每月参加国家减灾委组织召开的灾情会商会,回顾本月海洋灾害情况并发表下月的海洋灾害预测意见。
为满足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国家海洋局等决策需求,在历次台风应急过程启动初期,预报中心提前进入应急状态,每日8时、16时两次滚动制作风暴潮、海浪灾害预判材料,第一时间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海洋局、以及预计海洋灾害即将影响的省(区、市)提供72小时~120小时风暴潮、海浪灾害决策预报服务信息。
今年汛期,预报中心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国家海洋局报送《台风风暴潮、海浪预判报告》共9期,5次代表国家海洋局参加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针对台风召开的异地视频会商会,汇报风暴潮及海浪的最新预测意见及海洋灾害预警情况等。
为保证及时为各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信息,预报中心通过传真和手机短彩信及时发布风暴潮、海浪警报,向国家海洋局、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军队应急部门及受影响省、市发布风暴潮、海浪警报、解除通报传真1.8万页,手机短信136.4万条,手机彩信19.2万条。
今年汛期,预报中心及时发布风暴潮、海浪与警报,针对6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发布了风暴潮警报共计39期,其中18期蓝色警报、3期黄色警报、6期橙色警报和12期红色警报;针对6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发布了风暴潮警报16期,其中7期蓝色警报、9期黄色警报;针对影响我国近海及沿岸海域的11次灾害性海浪过程发布海浪灾害警报共计77期,其中12期蓝色警报、26期黄色警报、21期橙色警报、18期红色警报,为地方各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海洋灾害预警报公共服务工作方面,预报中心继续做好传统媒体预警发布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海洋预警报发布中的作用。今年汛期,预报中心通过电视节目发布海浪、风暴潮警报95次,通过广播发布海浪、风暴潮警报229次,通过微博发布海浪、风暴潮预警报和实况、台风动态等2476条,通过微信平台发布海浪、风暴潮预警报161次,向各大媒体报纸网站提供海浪、风暴潮警报信息稿件521篇,通过中央电视台等电视新闻节目发布海浪、风暴潮警报41次,拉滚字幕滚动播出千余次,通过各大媒体的新媒体发布海浪、风暴潮警报信息千余条。
2015年汛期虽然已经结束,预报中心的汛期海洋灾害预警报服务工作也圆满画上了句号,但是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们还未松懈,还在对此次汛期过程中海洋灾害的预警报不断进行检验总结,为下次汛期的到来总结经验,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