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国家海洋核安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研发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34:59 

■本报记者 兰圣伟

核能利用问题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核能的安全使用更成为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成为实现核能事业安全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长期以来,国家海洋局大力推进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研发、海洋核应急监测与预警机制建设等工作,以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为代表的科研力量日渐成为我国海洋放射性研究领域的中坚。

“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海洋三所在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研发、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预警数据库建设、海洋核应急监测与预警机制、核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个较为完善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及核应急体系基本形成。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为国家海洋核安全监管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我国海洋放射性生态环境安全管理提供了支撑技术。对提高我国滨海核电安全监管能力和事故预警能力、促进核能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海洋三所所长余兴光说。

余兴光告诉记者,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该所视察时,对海洋放射性技术与环境安全评估实验室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近期,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也专门到该实验室调研,听取了关于实验室能力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工作报告。

实验室发展一波三折

记者走进厦门海洋三所海洋放射性技术与环境安全评估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放射性技术实验室)水样处理室,看见装满海水样品的塑料桶挤满整间屋子,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些白色粉末倒入样品中,通过共沉淀方式,将样品中的放射性元素分离出来。

据了解,海洋放射性技术与环境安全评估实验室前身是海洋放射化学组和放射生态组,成立于1963年,是国内最早从事海洋放射性研究的机构之一。60多年的历程,海洋放射性技术实验室发展可谓历尽波折。

1979年,放射化学组和放射生态组从所属实验室分离出来,组成了20多人的海洋放射性研究室。这是当时国家海洋局系统内唯一以研究室建制的放射性实验室。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设立的相关科研课题逐渐减少,资金投入锐减,科研人员流失严重,海洋放射性研究室的发展进入低谷。“尽管如此,我们在海洋放射性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从未停止过。”海洋放射性技术实验室主任于涛告诉记者,这期间,海洋三所先后完成了核电邻近海域海洋放射性检测技术与辐射防护评价研究、国家海洋局环保司下达的海洋放射性质量评价等一批重大项目研究,为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和核泄漏事故。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海洋三所临危受命,结合其在核监测和研究方面的技术储备,牵头组织实施海洋环境放射性应急监测任务,并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我国管辖海域及西太平洋海洋环境预警工作,用及时、准确、科学、可靠的第一手监测数据为我国核应急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1611日,“南锋”号监测船徐徐驶出厦门港。由海洋三所牵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单位联合参与的我国首次西太平洋公海海域放射性监测任务正式拉开大幕。

告别窘境实现跨越发展

2011年,对于海洋放射性技术实验室的发展而言具有转折性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滨海核电建设飞速发展,但国内在海洋放射性领域的研究却相对缓慢。”于涛说,海洋三所在海洋放射性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学科优势。尤其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海洋三所抓住机遇,于201210月重新成立了海洋放射性技术实验室。以实验室平台为基础,整合凝聚生物、化学、地质等多专业力量,投入到西太平洋环境预警体系建设任务的实施中,并牵头组织系统内相关力量,形成多学科、跨专业的研究优势,奠定了为我国海洋核应急承担技术支撑的基础。

经过几年建设,海洋三所在海洋放射性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仪器设备配备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实力快速提升。研究领域涵盖海洋生态环境放射性预警监测技术应用研究、海洋核应急决策指挥和技术服务平台研发、海洋放射性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研究、海洋放射生态学研究、同位素海洋学研究及海洋核安全监管所需的法规标准体系编制等。

“如今的海洋放射性技术实验室早已告别过去设备短缺、老化的窘境。高纯锗γ谱仪、低本底α/β计数器、超低本底β计数器、八路α谱仪、大体积采水器等先进的海洋放射监测仪器一应俱全,一个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放射性实验室平台已建成。”海洋放射性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门武介绍说。

2014年,为适应我国核能事业发展需要,经国家海洋局推荐,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批准,国家核应急海洋辐射监测技术支持中心在海洋三所成立,相关院士、专家对中心的建设成绩予以充分肯定,由此确立了海洋三所在海洋放射性研究等方面的地位和目标。随后,国家核应急海洋辐射监测救援北海分队、东海分队和南海分队分别依托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南海3个分局成立。至此,国家海洋局构建起系统完善、功能比较完备、响应比较及时的海洋核应急队伍。

该中心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核应急海洋辐射监测相关研究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开展海洋放射性生态环境监测、海洋放射性生态效应及风险评估等研究,担负核应急海洋放射性监测、核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提供预警服务等任务,为采取海洋环保措施及海上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国家核应急海洋辐射监测技术支持中心成立一年来,相关职责、体系和网络已纳入国家核应急建设体系。随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加入相关研究与监测评估,我国海洋核应急体系正逐步发展壮大,较完善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及核应急能力与体系基本形成。”余兴光说。

积极服务国家海洋核应急决策

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局有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对海洋三所海洋放射性核应急监测评估的支持力度。海洋三所海洋放射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预警数据初具规模,技术研发成效显著,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在服务国家核应急决策、科学引导社会舆论、组织对外技术培训、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年,10个航次,航程10.5万余海里。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家海洋局生态环保司直接组织,由海洋三所牵头承担国家海洋局核应急监测预警我国管辖海域和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工作,获得大量实测数据。同时,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体系数据库建成并开始运转,为建设我国海洋核应急平台及海洋环境放射性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创造了条件。

——2007年,海洋三所承担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组织的海洋公益性项目——核电海域海洋放射性检测新技术与辐射防护评价研究,成功研制出一套以 Cs为目标核素的快速富集与分析方法。目前,海洋三所研发的基于浮标的海洋放射性实时监测系统和走航式船载海洋人工放射性核素跨省定量监测系统,成功实现对海洋放射性核素 Cs的在线实时监测。

——2013年,在国家海洋局国际司的力促下,基于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框架,由我国倡导的北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组正式成立,海洋三所研究员张玉生担任工作组首任主席。工作组的成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针对福岛核事故影响预测与评估的国际话语权。同时,该所还完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授权组织的海洋放射性监测人员国际培训,受到该组织的高度赞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监测质量国际比对中,海洋三所比对结果 Cs名列第一。

——2015年,在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的组织下,海洋三所承担海洋公益性专项重点项目——核电邻近海域放射性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旨在通过开展核电邻近海域放射性评估方法、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研发、海洋发射性智能决策支持平台构建、海洋放射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和海洋核应急预案管理技术等研究,为我国海洋放射性生态环境安全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

——20156月,为提高国家核应急响应能力水平,国家核应急海洋辐射监测技术支持中心参加了“神盾-2015”国家核应急演习。这是该中心成立以来首次参加国家核应急演习工作,由于在演习中表现出色,受到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的表彰。

通过几年的建设,海洋放射性技术实验室立足自身优势,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管理应用有机结合,开展了一系列与海洋生态环境和安全监管密切相关的技术支撑研究工作。下一步,该实验室将深入开展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深化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建设,加强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成果转化,加大海洋放射性风险评估及放射生态效应研究力度。海洋三所将在核电站邻近海域构建辐射生态监控站,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对该站建设予以了部分经费支持。鉴于核安全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海洋三所已将核科普宣传平台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将充分发挥优势积淀,紧扣国家海洋核安全战略需求,加大研发与成果转化力度,为我国海洋核安全与生态安全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于涛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