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院士出炉!海洋二所李家彪、陈大可当选

来源:金昶 安海燕等 观沧海   发布时间:2015-12-23 11:35:33 

127,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研究员当选新一届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大可研究员当选新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至此,海洋二所已自主培养了两院院士6位,目前5位院士在所工作,这也是国家海洋局系统自2007年来再次有院士诞生。

今天,小编就带您认识一下这两位海洋界的“大拿”。

李家彪院士

1961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海洋地质学博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

(李院士在大洋科考中的工作照)

李家彪现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InterRidge)联合主席、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专业委员会(ISO TC8-SC13 Marine Technology)主席,国际大陆边缘科学组织(InterMAGIN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科学评估工作组(SEP)专家。

他长期从事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研究,在大陆架划界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贡献,开拓了海洋维权应用新领域。是中国边缘海两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陆架划界和中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

他曾获科技部、中国大洋协会“突出贡献奖”、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国家海洋局二等功、三等功。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3次、一等奖7次,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EI论文78篇), 出版专著4部、专业图集1部、论文集9部,合译海洋法公约著作1部。

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一、系统开展中国边缘海地质研究,发展完善动力学演化理论知识。作为两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了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等基础问题研究,建立了新的动力模式和新方法。出版了《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等4部专著和图集,主编了5部边缘海形成演化系列研究论文集。

二、实现海底科学与海洋法学的交叉研究,创建我国大陆架划界技术理论体系。作为我国大陆架划界国家专项首席科学家,创建了外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联合创办了大陆架与区域制度的科学与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推动了国际划界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三、推动我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的跨越发展,实现国际海底硫化物找矿重大突破。从2005年起担任中国大洋中脊综合调查研究首席科学家,通过全球洋中脊科学调查,推动了我国在洋中脊研究领域的起步和发展,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此类矿种申请的国家。

四、促进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完善我国海洋调查的技术标准体系。率先在我国开展多波束探测技术方法学的研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处理与成图系统,出版的相关著作被广泛用于高校教材,制订了2007年我国首部多波束调查国家标准。2014年,担任国际ISO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主席,推动我国海洋技术标准化工作走向世界。

陈大可院士

1957年出生,湖南人,物理海洋学博士,为我国首批“千人计划”学者,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现任AOGS海洋分会主席、PAMS指导委员会主席、JGR-Oceans编委。曾担任两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多次主持重点基金项目,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地学部及国际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陈院士在2013年的第17届太平洋与亚洲边缘海国际学术会议中当选为新一届执委主席)

他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都有深厚造诣和重要建树,他以ENSO和海洋混合这两个显著影响学科发展并极具应用价值的焦点问题为主线,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成果,推动了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他共发表了学术论著和技术报告15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及多个Nature系列刊物的第一和通讯作者文章,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学术影响和应用价值。主导或参与撰写了多份国家层面的战略研究报告,为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一、系统开发了ENSO预测模式,突破了限制ENSO预测水平和可预测性评估的关键瓶颈,推动了ENSO研究的发展进程。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里信号最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年际变化,因而理解和预测ENSO是众多大型国际计划的聚焦点。陈大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参与“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TOGA)国际计划以来,一直致力于ENSO的预测和可预测性研究特别是基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一代ENSO模式,从新的学术思想和技术角度出发,主持开发了第二至第五代ENSO预测系统。这些系统在过去十多年里被广泛应用于实验性和业务化预测,是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IRI)及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发布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系统阐释了海洋混合机制,创建了一个新颖有效的混合模型,为攻克混合这一物理海洋学重大难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湍流混合是流体力学的经典难题,也是现代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海洋模式中对混合过程的表达直接影响模式对大洋环流、生态系统乃至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陈大可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海洋混合的机制、模型和作用,解决了海洋混合研究的若干理论和方法问题。此外,他还针对湍流混合创建了一个基于机制研究的垂向混合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海洋与气候模式系统。同时,陈大可还研究了热带太平洋的季节变化以及一系列关于近海混合及其动力和生态效应的原创性研究。

(中国海洋报 记者金昶 安海燕 通讯员陈斯音)

(编辑:李严 审核:金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