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扔果皮,右边扔牛奶盒。”一天,在航行中的“雪龙”船上,记者看到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陈留林站在垃圾桶旁边,拎着袋垃圾念念叨叨,让人忍俊不禁。
扔个垃圾还有什么讲究吗?原来,“雪龙”船实行垃圾分类制度。陈留林还没有完全熟悉分类规则,每次扔垃圾要思考一下。
船上把生活垃圾分为3类:可回收垃圾、可焚烧垃圾和食品垃圾。“雪龙”船事务主任(管事)缪炜介绍,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这些属于可回收垃圾,每天下午把当天的可回收垃圾打包,航次结束后带回国。可焚烧垃圾主要是指纸制品、布类,根据垃圾量,每两三天在机舱焚烧炉集中焚烧一次。食品垃圾主要就是厨余垃圾和剩菜剩饭,每天用粉碎机将其粉碎成颗粒,投入大海。“当然,是在允许的海域投掷,极区不会扔投。”缪炜强调,这些垃圾的处理方式都是合法、环保的。
不仅是垃圾要分类处理,船上的马桶也做了节水环保改装。据了解,“雪龙”船上“原装”马桶用水量大,2007年全部改为真空冲水,可以节约2/3的用水量。“所谓真空冲水,就是类似飞机上的马桶冲水装置。目前‘雪龙’船是我国唯一一艘采用真空冲水马桶的船。”缪炜不无骄傲地说。
船上的淡水分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两类,饮用水用来做饭、喝水;生活用水来自平衡船体装载的压载水和船上海水淡化系统,冲马桶的水便是生活用水。“海水不能用来冲洗,会腐蚀管道
垃圾分类,改造马桶,看似“小”事,但这些细节体现了科考队的环保理念。都是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此外,在二楼食堂的窗台上,摆放着一只纸箱,上面写着“废旧电池投放处”。原来,这是专门为船上作业、生活产生的废旧电池准备的,大家来吃饭时顺便带来扔在纸箱里。缪炜告诉记者,这些电池收集起来,返航时带回上海统一处理。
扔完垃圾,陈留林自豪地说:“我现在已经基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了,用完的电池也会揣在兜里吃饭时顺便扔在纸箱里。而且,我经常需要打印资料,现在全都双面打印了。”
不同于陈留林刚刚进入角色,实验室主任袁东方已经是一位第6次去南极的老船员了。“因为在船上养成了很多环保的习惯,在家里我也会引导父母、妻子实行垃圾分类,单独收集废旧电池。我们每个人做的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是环保是大家共同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