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布局优化的思考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37: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近日全文发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成为“十三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亮点。《建议》提出,要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积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议》为“十三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海洋经济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转型期。海洋经济布局的合理性深刻影响着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关乎海洋经济提质增效以及国家海洋整体战略的推进。本文从生态文明、资源禀赋、陆海统筹、平面布局、时序优化、规模控制、空间挖掘、规划衔接、政策一致、战略抉择十个方面着眼,提出对海洋经济布局科学优化的思考。

刘大海

从本质上看,海洋经济布局包含布局主体、布局客体、布局介体及布局环体四方面基本要素。其中,布局主体一般指的是布局者、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在整个海洋经济布局活动中发挥着组织、协调领导作用;布局客体指的是布局对象,可包括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开发建设活动、用海方式、人的活动等不同层面;布局介体是布局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制定战略、规划、区划、政策、控制指标等;布局环体是指布局的客观环境、背景。各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综合、复杂的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布局主体在布局环体中通过布局介体对布局客体发挥作用,该关系正是海洋经济布局的主要内容,即如何实现海洋经济布局的优化。在不同划分层面中,各方关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针对不同客体,布局者可采取不同的布局方法。结合海洋工作实际和笔者实践感触,现从生态文明、资源禀赋、陆海统筹、平面布局、时序优化、规模控制、空间挖掘、规划衔接、政策一致、战略抉择十个方面,对海洋经济布局基本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给予初步探索分析。

生态文明 目前,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海洋资源消耗过快与海洋环境污染加重的双重压力,陆源污染物的持续排放和海水自身的流动性,加大了海洋污染治理的难度。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应优先考虑海洋的环境承载能力,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注重其生态效益,科学合理地规划海洋经济活动,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双向共进、协同发展。

资源禀赋 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海洋能等多种资源,多数海洋产业都对海洋资源有一定的需求和依赖,但海洋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注重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禀赋优势,使海洋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利用。

陆海统筹 我国海洋经济主要布局在陆海交界的海岸带区域,该区域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生态环境过渡区,是陆海物质交换的主要通道,受陆海共同作用及陆海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共同影响。同时,海洋经济活动与陆地经济活动存在密不可分的经济技术联系。因此,海洋经济布局不能只局限于海洋内部,而应统筹陆海发展,形成陆海产业一体化的新格局。

平面布局 在宏观尺度,平面布局优化是指基于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通过用海功能调整、布局整理和海域储备等方式,合理确定或改进海域开发利用活动的平面分布情况;在微观尺度,平面布局优化是指单个用海主体优化其确权海域使用的平面布局安排与设计。应针对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布局问题,综合考虑海洋经济活动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从平面视角进行整体优化布局。

时序优化 时间次序优化考虑的是不同海洋经济活动开展的先后次序以及海洋经济活动进行的时长与频度。各项海洋开发活动都会对所占用海域以及邻近海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占用海域的未来潜在开发活动以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其他海洋开发活动。应合理协调各项海洋开发活动的时间次序,科学调整各类海洋开发活动的时长与频度,从而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规模控制 首先,海洋自身存在其环境容量与承载极限,当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将会影响甚至破坏海洋原有的生态系统和资源禀赋。其次,经济活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其布局阶段的数量规模通常决定着未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沿海地区往往会受海岸侵蚀、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以及台风、风暴潮影响,在不适宜的区域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经济建设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身风险。因此,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合理调控海洋经济活动的开发数量与规模,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

空间挖掘 海洋空间具有立体性,2014年,英国阿伯丁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8145米处仍生活着狮子鱼。基于海洋的空间立体性,很多海洋经济活动可以同时进行、相互兼容并且互不影响,甚至能相互促进。因此,应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开发三维多层的空间挖掘技术,开展海上、海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的立体海洋经济布局,根据不同海洋经济活动的特征形成立体化利用新格局,更加充分地利用海洋空间,发挥其独特的空间价值。

规划衔接 海洋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各类海洋规划为海洋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然而,由于规划往往出自不同部门,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应加强涉海规划的衔接,不仅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衔接,还要增加各部门间的联系沟通,打破行政边界的限制,实现规划的各司其职、相互衔接,从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政策一致 要有“钉钉子”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应在海洋经济布局政策上保持衔接性和连贯性,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以保证布局的长期一致性,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使海洋经济呈现稳定发展的局面。同时,在纵向管理上,也应保持自上而下的海洋政策一致、发展目标统一,万众一心,形成合力。

战略抉择 洋经济活动种类繁多,区域发展水平各异,经济布局并非面面俱到地对每种经济活动都进行安排,而应根据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进行战略性选择,有针对性地布局。海洋经济发展通常以海洋产业发展为支撑,应选择优势支柱产业、战略先导产业进行重点布局,适当弱化某些夕阳产业和弱势产业,集中力量培育能耗小、污染轻、潜力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当前,我国经济即将迈入“十三五”新发展周期。“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收官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发展期,更是中国改革红利全面释放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已进入发展“新常态”,一是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开发领域向深远海空间拓展。二是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近海资源由实物生产要素向服务生产要素演化。三是创新引领型成为科技兴海新特征,“深水、绿色、安全”、“互联网+”成为海洋产业发展新导向。四是海洋经济外向型发展,“一带一路”将引领国际海洋经济新秩序。

在海洋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沿海地区积极主动呼应和对接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强化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与指导,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提高海洋开发和管理水平,加快海洋经济提质增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本文提出优化海洋经济布局的几点思考,以期促进海洋经济稳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作者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