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洋也要绿色发展。这是记者在宁德采访中多次听到的理念。
在山多地少的福建东部地区,人们靠海吃海更爱海。“作为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海洋的保护,不能仅仅靠人们的文化自觉,更多地是要发挥职能作用,以切实有效的举措和完善的制度保护好这片蓝色海洋。”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宝生如是说。
权衡利弊 退草植林
秋末的东吾洋海滩一派渔乡人家景象。河口处的海滩上,跳跳鱼活蹦乱跳,白鹭悠然踱步,渔家炊烟袅袅。高高矮矮的红树林遍布海滩独成一景。
“讨小海”和海上滩涂养殖是宁德沿海渔民赖以生存之道。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名叫“互花米草”的引进植物开始在滩涂上蔓延,使中小潮沟变窄,不利于小船通行,“讨小海”受到影响。同时,互花米草还侵占了大片贝类养殖区,闽东牡蛎、二都蛏、螠蛏、尖刀蛏等特产产量衰减严重,闽东沿海渔民每年收入减少达数千万元之巨。
不仅如此,秋冬季互花米草茎杆枯死后,海面上形成大片的海漂垃圾,既影响美观又妨碍航运安全。
引种互花米草是从1980年开始的。“互花米草并非只是危害物种,它有消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的作用,成片的互花米草可有效消减海浪,减少海浪对堤坝及坝前滩涂的侵蚀,保护堤坝安全。”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保护科负责人周胜利说,“这也是当初引种互花米草的原因。”
互花米草繁殖能力极强,仅仅几年,闽东沿海滩涂上几乎长满互花米草。
面对种植互花米草弊大于利的情况,宁德决定对其进行大规模清除。“清除方法有三种:物理、化学、生物替代。”周胜利说,“物理方法耗财耗力,化学方法毒性作用尚不清楚,也不敢贸然使用。”
于是,“除草植林”成为目前最为科学有效的办法。
2012年~2014年,国家海洋局实施环保类重点项目——闽东滨海湿地互花米草清除及生态修复总投资540万元,全部由中央海域使用金返还。宁德展开了一场“清除互花米草,种上红树林”的行动。
截至目前,已清除滩涂互花米草7000多亩,种植红树林315亩,增加水产养殖滩涂6000多亩。
“红树林的种植,对保护滨海湿地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周胜利说,滨海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拦截陆源物质、护岸减灾等功能,是最具服务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十二五”期间,宁德恢复滩涂湿地面积达3000多亩。
增殖放流 健康养殖
今年8月19日,在溪尾镇溪坯村,当地渔民将1.15亿粒泥蚶、螠蛏幼苗播撒在盐田港溪尾湾的滩涂上。这是宁德市首次开展贝类底播人工增殖放流。
近几年,在溪尾湾海域生态修复工作中,当地加大力量共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900多亩,人工种植红树林150多亩,在入海河流设置生态浮床,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
此次在清除互花米草后的滩涂上开展贝类增殖放流,选择泥蚶和螠蛏作为贝类增殖放流品种,对于促使当地浅海底栖贝类资源逐年恢复,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渔民增产增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增殖放流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周胜利说,为涵养宁德近海水生生物资源,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放流资金数额和放流数量连年实现翻番增长,仅2014年该市就在近岸海域放流鲈鱼苗443万尾、真鲷苗10.4万尾、海蜇苗281.6万尾、大黄鱼苗1060万尾。据初步统计,自2009年以来,宁德共计放流包括鱼、虾等苗种2亿多尾。
记者看到一份关于2015年的增殖放流计划: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放流共计6670.79万尾;涉海工程生态补偿完成放流计2.8亿尾(粒);市级财政或企业捐赠放流计556.1万尾。
为确保增殖放流效果,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成立了增殖放流专家小组和监督小组,细化分工,责任到人。严格放流操作程序,严把质量、数量关,实行现场抽样规格验证、质量检验、称量计数。苗种供应单位必须是已取得苗种生产经营许可资质、信誉良好的单位。切实做好苗种包装、运输工作,保证放流苗种安全、准时运抵放流地点,确保苗种完好投放,实现全过程监督管理。形成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与区域不断扩展,技术与方法不断规范的新格局。
如果说增殖放流避免了竭泽而渔,那么健康养殖则既保障了产品质量,又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2014年,宁德出台《扶持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六条措施》,明确提出要从发展健康生态养殖、调整优化养殖布局、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现代渔业专项资金,全面落实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实施健康养殖示范、鼓励颗粒饲料替代冰鲜饵料投饲;推进原良种体系建设、引导湾外增养殖和陆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休闲渔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有力推动全市传统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具体举措也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健康养殖示范工程推广了健康养殖标准和养殖模式,新建了5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在渔业原良种体系建设中,全市共建原良种场8家,有力地奠定了宁德水产养殖发展基础。在设施渔业建设方面,目前在霞浦浮鹰岛、福鼎嵛山等地建成了100余口深水大网箱,蕉城、霞浦等地陆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建设初见成效。霞浦万丰水产、蕉城官井洋水产和南海水产等3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被列入福建省海洋创新发展示范支持项目。多措并举 标本兼治
加强海洋与渔业管理,重在落实各项制度,坚持依法治海。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严格落实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组织用海项目做好海洋环评前期工作,把好海洋、海岸工程审核关,引导用海工程建设项目向集约节约、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方向转变。全部按照要求及时组织专家对每年需要审查的用海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评审、听证,并出具核准意见或审查意见。市级海监机构对各类涉海工程全部建立档案,所有建设项目都有详细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基础信息登记表》和《福建省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执法监督检查表》。
强化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宁德常态化开展海上综合整治,联合相关宁德市直单位、驻地海军部队保持每周1次~2次巡航检查,及时清理侵占航道、锚地和军事设施的违规养殖设施,仅2014年就组织执法行动100多次,共清理海上违规“三菜”养殖面积1857多亩,定置网、渔栅219张(具),保障了航道畅通和军事设施用海的无障碍,有效打击了无序、无度的海上养殖行为,保护了近岸海洋生态环境。
重点养殖区域海漂垃圾打捞队伍继续对海域进行保洁。蕉城区三都镇成立了海上环卫处,定期对三都镇所辖海域内的海漂垃圾进行收集转运;福安、霞浦、福鼎建立了海漂垃圾治理示范养殖区,专门组织队伍定期清理海漂垃圾;白马港内取缔了苏阳、樟港两个违法船舶拆解作业点,逐步完善船舶企业环保设施、手续,督促整改配套油水分离器等污染处理设施,推动港歧绿色拆解基地建设工作。
张宝生表示,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宁德的海洋与渔业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方向。
如三沙湾和沙埕港属口小腹大海湾,海水动力差,水交换周期长,海水水质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海洋环保压力大。“十三五”期间,该市将开展海洋生态容量研究,继续严控内湾排污总量。同时,三沙湾和沙埕港投饵类养殖网箱和浮筏式养殖存量大,养殖布局不合理,局部海域养殖污染较大。“十三五”期间,该市将继续实施养殖规划,合理调整养殖布局,严控内湾近岸养殖,发展湾外浅海养殖。
继续开展海洋生态补偿工作,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要求所有用海企业项目都实施生态补偿工作。记者安海燕实习记者 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