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认知海洋生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41:25 

作为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江泽慧对于海洋地位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之前几届两会时,委员们在小组讨论中反映涉及海洋的制度、措施很少;我们过去的调研主题,也大多关注陆域的生态系统,很少涉及海洋。”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发展,海洋的地位有了重大的变化。“政府工作报告中逐步增加了涉及海洋的内容。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的建设,现在已经到了重视海洋建设的时候。”

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制度,实行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完善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健全海洋督察制度。这意味着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江泽慧看来,海洋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海洋生态文化至关人类终极关怀与国家战略使命。为此,必须树立认知海洋生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据她介绍,海洋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内涵,强调相融性、包容性和共享性,顺应了新时期海洋战略的大趋势;不同于“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有别于工业文明范式下征服海洋、掠夺海洋,称霸海洋、弱肉强食的文化理念,是在生态文明范式下,引导人类尊重海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海陆一体、和谐发展的文化,是海洋强国的内生动力与共建和平海洋世界重要支撑。

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的内涵是什么?长期以来,在研究领域还是空白。作为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在她的推动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于20143月开始组织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为主的研究团队等,编撰我国首部海洋生态文化专著———《中国海洋生态文化》。

在态势分析会上,江泽慧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

专家学者提出,海洋生态文化是人类在与海洋自然交往实践中,逐步认知海洋、顺应海洋、利用海洋、与海洋和谐依存,所创造、传承与发展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过去我们的祖先对海洋生态的认识受科学水平的局限,但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提出了顺应海洋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观,透视出中国古人的海洋生态文化智慧。如今,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需要海洋生态文明理念的构建和“蓝色国土”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目标,就是以海洋生态保护、环境健康、社会和谐、民生幸福、资源可持续利用、景观赏心悦目为标志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海洋生态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从历史走向现实指向未来,一方面需要将自身融入国家以及全球海洋发展战略中,构建系统的中国海洋生态文化格局。树立博大的海洋生态文化意识、深远的海洋生态文化理念、纵横发展海洋生态文化智慧,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建设海洋强国、共创世界海洋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江泽慧认为,通过编撰《中国海洋生态文化》专著,透视出中国海洋生态文化源远流长、曲折演进的历程;通过深度的生态文化反思,重新发现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历史渊源和曾经的辉煌;同时,正视中国海洋史上曾经的屈辱与苦难,对于协同推进中国海洋和谐社会与世界海洋和平秩序,都将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为推动海洋生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江泽慧建议,第一,把海洋生态文化研究作为专项列入“十三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第二,要加强海洋文化的公众宣传,发改、教育、国土、环保、文化、林业、海洋等相关部门建立部会际间的联席会议,以形成合力;第三,大力推进海洋生态知识、海洋强国意识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特别要从青少年做起。

(来源:人民政协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