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阎崇年已年逾八旬,他仍然会出外实地调研、演讲。最近,阎崇年受邀来深参加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已来过深圳多次的他,与这座城市的再见面犹如故友相逢。这次他专门带来了一份珍藏的报纸,报上即刊载着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消息。“我们外地人看了觉得是天大的事情!”阎崇年说,当他在北京看了报纸上的消息之后“心里就激动”,同时“暗暗地给深圳人点赞和鼓掌”,认为这是“对深圳长期以来重视阅读重视读书,对书香深圳一个恰如其分的表彰”。
就在演讲之前,阎崇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话题除了谈历史聊读书,他依旧兴致勃勃地谈起目前正在研究的森林文化、海洋文化等。据了解,阎崇年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等职。
致力研究中国海洋文化“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缺乏海洋文化基因。”这位被称为央视《百家讲坛》“开坛功勋”的历史学者此次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是以“中华历史的缺憾之痛”为题,而这也可窥探出阎崇年近年来对于中国历史的新的研究视野。在他看来,从有甲骨文字开始到清朝,这三千多年来海洋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短板,且忽视海权对中国历史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研究,阎崇年认为,古代中国基本上有五种经济文化类型,分别是: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五种经济文化类型应当说至少是从由甲骨文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阎崇年指出,其中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都建立过全国政权,高原文化也建立过地方的局部政权,比如南诏吐蕃,但是海洋文化没有,“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海洋文化从来没有建立过政权,从来处于一个比较被忽视的地位,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当中的一个短板”。
要制定海洋发展的全面战略
阎崇年表示,中国的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以一千年左右为单位,大概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商周,第二段是秦汉唐,第三段是两宋西夏元明清,在第一个千年即商周时期,可以看出一个历史现象就是农耕文化处于斗争和融合,即中原农耕文化在内部争夺。阎崇年说,但这个时期的森林文化和草原文化都没有登上中原历史文化舞台。中原历史文化舞台就是汉族农耕文化之间的争夺。
第二个一千年从秦以后到唐,中原地区继续在融合,历史出现新的因素,就是草原文化进入中原。阎崇年讲到,后来唐太宗在位主要忧心突厥问题即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带给中原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到唐代,这个时期文化繁荣气势博大令人震撼”。而到了第三个一千年,主要是东北森林文化崛起,逐渐进入中原,有过争夺中原统治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一千年海洋文化排在外面,第二个一千年海洋文化还是在外面,第三个一千年海洋文化仍然在外,没有进入到中原文化的正宗,但希腊、雅典不是这样的,罗马也不是这样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和西部高原文化都缺乏海洋文化的基因”,阎崇年说。
在阎崇年看来,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上防御力量不行”, 帝王的思想缺乏海洋文化的基因。“光检讨清朝的腐败不够,还要检讨清朝没有重视海洋,没有海洋意识,没有建立强大的海军去对付西方列强的侵略”。阎崇年指出,到了民国时期也没有建立一支像样的海军,依旧持传统的农耕文化观念。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海军,比过去重视海权,但是还不够。所以,我们更应该广泛思考缺乏海权意识这个问题。
因此,经过这些年的思考,阎崇年用十六个字概括中华文明史给予他的启示:发展海洋文化,建立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制定海洋方略。他特别强调要制定一个海洋发展的全面战略,由被动变成主动,“把海军建成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包括把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这样中华民族在未来的一百年或者更远一点才能立于世界之地,否则可能还要继续被动甚至挨打。”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