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 开发区成为重要载体
“一带一路”能否顺利实施,离不开沿线城市的努力。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为沿线城市和各类园区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百年不遇的战略机遇期,沿线城市和园区都迫切希望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对接国家战略,获得更多资源,进一步实现包括资金、教育科技、人才、物流等要素聚集。随着“一带一路”开始实质性推进,开发区作为推进载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据了解,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各类开发区超过1600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有105家和66家,集聚了数量可观的产业门类。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218家,区域分布更加平衡。2014年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1%,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开发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税收的增幅均高于全国同口径水平。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开发区要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营造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法律政策配套的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良好区域投资环境,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
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师荣耀指出,开发区应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与中国在产业结构上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对产业合作的需求也非常强烈。从中长期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将拉动投资贸易,促进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集聚的区域之一,在参与“一带一路”分工中,空间广阔,必将有一席之地。
不过,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自身产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中国商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看来,我国开发区未来发展方向是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尽快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二是要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三是要由同质化的竞争向差异化转变,四是要由硬环境的见长向软环境的取胜转变。
助力 金融创新化解投融资难题
据了解,为化解“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投融资难题,一些沿线省份纷纷酝酿推出地方版丝路基金及其他类型基金,福州、广东均积极考虑设立相关建设基金。与此同时,银行融资贷款支持等支持性金融体系对各类资本投入“一带一路”建设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债权、基金等形式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各类投资平台也将采取PPP等金融创新带动民间资本,更好地满足大型基建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马德伦指出,“一带一路”的金融服务创新,首先要调动不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提供多元化的开发性金融服务。另外还要建立完善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包括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也包括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另外,把民营资本引入战略中以及在保险方面多样化的跨境保险服务等,也是必须的。
此外,还要通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下一步将对外人民币贷款作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融资重要的手段,支持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实现人民币跨境的循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此前表示,未来五到十年,“一带一路”亚洲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需要8000亿美元。除了亚开行、世界银行等,还需要靠民间资本,这个民间资本不只包括中国和所在国的资金,还包括全世界的民间社会资本以及金融机构等,在他看来,PPP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开行原董事长陈元表示,下一步应从加强融资服务、推进多边金融合作、扩大本币使用、加强金融风险监管等方面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国开行副行长李吉平在介绍国开行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所做的工作时表示,该行下一步将通过继续推动规划合作、加强重点领域投融资合作、推动本币使用以及加强与区域内多边金融机构合作等方式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动区域繁荣发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