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考洲洋上,海面开阔,围网等养殖设施消失,海水流动快,红树林里鹭鸟纷飞。考洲洋治理为我市海洋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个借鉴。 《东江时报》记者 周楠 摄
惠东县考洲洋污水处理厂入海口截污。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种植红树林治滩涂。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大辣甲岛海水清澈沙滩洁白,离不开边防派出所战士的保护。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东江时报讯 海纳百川,大海也收纳着陆地的污染物。保护海洋生态,控制陆源污染,在今天日益显得迫切。《东江时报》记者获悉,惠州正在开展海洋环境承载力研究和海域环境容量研究,计划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
近日,“惠州海洋行”采访团在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岛”、大亚湾大辣甲岛700米月牙沙滩看到,清澈的海水与洁净的沙滩上,有些污染物拉低了该岛的“颜值”指数——— 来自内陆江河的水浮莲漂洋过海来到这个距离陆地18公里的小岛,不仅如此,一些塑料瓶、胶袋等杂物,也出现在沙滩上。为了保持沙滩的清洁,驻岛人员不得不定期将这些外来物清理。
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向东江时报记者透露一个数据,“惠州海洋污染物80%以上来自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在为陆源污染物 “埋单”。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蓝色引擎”——— 环大亚湾新区的发力,惠州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步伐空前加快,如何平衡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将是绕不开的话题。
目前,惠州正在开展海洋环境承载力研究和海域环境容量研究,计划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治理出发,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
治海成效惠州海域水质居全省前列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提高,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海域开发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导致无序开发、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水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灾害频发、围填海和大型工程建设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丧失、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近些年,为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市非常注重陆源污染物控制,全面推进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河涌污染整治以及畜禽养殖业清理整治等。
数据显示,2015年已新建成50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建37座,并按“一镇一厂”计划新建8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开展63条河涌整治工作,已完成1条河涌整治;清拆畜禽养殖污染户547 家,劝退44家,约谈95家,清理生猪12万头。这些举措使得惠州市污水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明显改善了惠州城市面貌和生活环境。
此外,我市还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严控新上水污染型及 “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项目;开展入海河流污染整治,削减近岸海域污染负荷,继大亚湾石化区第一条22公里长的深海排污管线建成投入使用后,今年又启动38公里长的第二条深海排污管线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我市还对重点入海排污口实行监测制度,对惠州2个主要入海排污口 (即南海石化入海排污口和淡澳河入海排污口)实施监督监测,并重点监测了南海石化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
据广东省环保厅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显示,今年上半年,惠州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区全部达标,惠州海域一、二
类海水水质比例为94.6%,已连续5年以上一、二类较清洁海水水质比例达90%以上,海域海水质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治海样本考洲洋“治海”提供借鉴
尽管如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市海洋环境的压力逐年增加。今年6月市政府编制的 《惠州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指出,随着惠州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惠州市通过江河和排污口直接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城市排污管网、废水、废物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排污增长量,给海洋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该规划还指出,沿海生态系统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比如,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临港工业、港口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不断集聚,各类海洋开发活动日渐频繁,对海洋原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坏,海洋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已经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呈逐年衰退趋势。
以惠东考洲洋为例,考洲洋内海湾形态和自然环境利用条件优越,滩涂资源地位突出,适于海湾增养殖开发,是我市乃至粤东沿海重要的水产增养殖水域。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缺乏保护规划,当地居民“门前海、祖宗海”和“谁占有、谁拥有”的思想观念重,考洲洋水产增养殖业和水域利用被无序过度开发,加之黄埠、吉隆等镇鞋类工业及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水排入和毁林填海等肆意破坏行为,致使考洲洋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场惠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治海”行动,经过市领导、人大代表以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与催促,终于在近两年悄然展开。如今,整治初战告捷,曾经密密麻麻占据考洲洋的围网养殖和非法捕捞设施在水面消失,考洲洋水质明显好转。
保护,不仅仅只是清理整治养殖和捕捞设施,截污也相当重要。当地在黄埠镇麒麟河入海口约1公里处建起了惠东县考洲洋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污水6万吨,相关部门加强对入海污染源的监督检查与执法,开展入海排污口水质监测。
考洲洋的污染与治理,给我市海洋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个借鉴。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海洋不是陆地的“垃圾场”,倘若海洋自净能力削减,那么海洋环境便有积重难返的危险。作为广东的海洋大市,惠州必须提倡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治海探索
严控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
事实上,惠州社会各界对海洋环境保护给予了广泛且持续的关注。《东江时报》记者查阅往年市人代会上人大代表提交的建议发现,早在2012年起就有市人大代表提出对陆源污染物的控制,并建议通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大亚湾石化区第二条排污管道”、“加强考洲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等措施,来严格控制和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
2013年,市人大代表杨少云领衔13位代表联合提出议案,建议市政府把涉及海洋、海岸带、入海排放的建设项目和岸线、滩涂、海域、海岛等重要海洋资源的使用纳入审批,切实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和排海建设项目管理,同时,加强沿海各镇污水和垃圾治理,完善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入海河流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海水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加强对沿海镇工业企业排污管理,淘汰落后产能,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广东省海洋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则指出,惠州市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广阔、海岛众多、岸线狭长,但就海域而言,惠州市辖4520平方千米的海域内,有1002平方千米是港口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和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约22%的海域属敏感海域,需要规划好管控等级,做好开发时序、强度、用海方式等规划,惜海护海,通过科学合理的海域规划引导开发利用,特别是要以区域用海规划为抓手,合理优化开发活动布局,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对此,市海洋与渔业局透露,根据《惠州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我市将继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加强陆海生态系统保护和岸线资源管理,确保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明确海洋开发边界,防止海洋开发无序蔓延,引导海洋开发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发展。惠州将在海洋环境承载力研究和海域环境容量研究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治理出发,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
建议
确定海洋生态红线
承认海洋不再是海量,而且以海定陆的思维探索入海排污总量控制,这是近些年众多沿海城市对海洋认识的飞跃。
对惠州将要实施的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广东省海洋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专家刘强是这样解读的,它能科学测算大亚湾的海洋生态承载力,核定排海污染物总量,制定陆源污染物排海削减计划。
刘强建议惠州实施与生态承载力相匹配的人类活动指引。根据海岸带生态敏感性及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人类活动强度分级分区。对生态敏感区及高生态价值区实施海洋生态红线控制制度,同时根据海洋环境保护需要控制沿岸区域发展规模和开发强度。
众所周知,监测体系建设是及时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必要的手段。市海洋与渔业局透露,多年来,惠州在近岸和重点海区实行控制性监测,惠州海域目前布设各类监测站位126个,监测项目覆盖水文、气象、水环境、沉积物环境和海洋生态等,基本建立了覆盖惠州沿岸海域的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和赤潮监测监视网络。
摸底调查水产资源
海洋修复,也被认为是降低陆源污染压力、提高海洋自净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惠州除了每年落实伏季休渔制度,推进捕捞渔民的减船和转产转业,减少过度捕捞,开展鱼类资源增殖放流等外,还注重通过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在保护区采取种植红树林、建成人工鱼礁区,修复受损岸线、无居民海岛植被,在海区种植海洋藻类以及人工移植珊瑚等多项措施修复生态环境。
“我建议惠州对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调查。”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石萍在近日召开的惠州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环境保护专题座谈会上建议,通过摸底调查,对保护区的现状和功能充分论证,再根据实际情况对保护区的分区进行适时调整,对于已经退化的区域,可以适当调整其保护级别,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于生境良好的区域,应加强保护力度。石萍还建议惠州开展海洋生态红线的划定,规划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开展生态、公益海岛研究,使海洋生态得到保护修复。
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冯丽均 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