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上90后剪影 "网管"小伙只能邮件传情
特派记者 李倩
九零后注定是特殊的一代。提起他们,你会想到什么标签?自我、叛逆、缺乏坚持?还是自信、独立、敢于追梦?
大洋后浪推前浪。 “海洋六号”已是连续五年征战太平洋的“老兵”,船上的科考队员的面孔却越来越青春,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人员平均年龄 31岁,九零后就有 9位。
年龄最小的是沈杰斌。小沈1992年出生,福建漳州人。2013年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船舶电气专业毕业后,就开始了“海上漂”的船员生涯。
天边夕阳西下,映着青春的脸庞,沈杰斌结束一轮巡查(摄影 李倩)
在“海洋六号”上,小沈的“头衔”是助理电机员,船上所有与电有关的,都在他“管辖”范围内,24小时不分白昼,只要有了电力故障,他都要随时到位。机器正常运转时,他每天也要拎着电阻测试箱,室内室外到处巡查消灭故障隐患,整理种类繁杂的备件。
名师出高徒。小沈的师傅是名震广海局的“大师级”电机员郑正大。为了让小徒弟快快长本事,对一般的故障,郑师傅都会隐居幕后,放手让小沈锻炼。“海洋六号”是国内比较先进的电推船,小沈还是第一次接触。看到师傅每每妙手回春,小沈暗自佩服,下定决心好好学艺。
午后,三四十度高温的甲板上,沈杰斌师徒二人检修工作艇(摄影 李倩)
小沈还兼职网管,网络出现任何“不适”,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这个航段,小沈先是为大家建立了白名单,每天定时两次收发邮件,成了帮助科考队员与家人传情达意的“邮递员”。后来,卫星通讯设备罢工,小沈又当起了“维修工”,在罗经甲板爬上爬下,不屈不饶地与故障较量。
“错过团聚,家中大事小事都不愿让我牵挂。”小沈是独生子,在家人眼中是永远长不大的乖乖男。父母并不舍得他干这一行,90后的小沈想的是,苦是苦些,但一来可以学为所用,二来可以多见见世面,这个年龄不经历点风浪,才是人生憾事呢。
小沈的房间在船舱二层,海浪淹没了一半舱窗,也淹没了所有的阳光。窗前一盆火鹤,绿叶顽强地生长,红花倔强地盛开。小沈腼腆地说,这盆植物是今年出大洋前女朋友送的。从在国内出海一个多月见不到面,再到出大洋160天、200天才能相聚,从靠偶尔的微信、电话到只能一天两次邮件传情,再到通讯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彻底“失联”,那个善良的姑娘不断降低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只要平安就好”。
水手李峰(左一)(摄影 李倩)
水手李峰,24岁。驾驶舱听上去是每日观赏飞鸟、海浪、落日,月明、繁星的最佳观景台,实际上,他的眼睛要分分秒秒盯住各种助航仪器、监控系统,操作面板,让“海六”之眼确保航行安全无恙。从出大洋的第一天起,他就固执地坚持每天撕一页日历,200天的航程就这样在日起日落间慢慢流淌。
第四航段收官拍合影时,脱去油污厚重的工作服,机工方国明难得一刻清闲(摄影 李倩)
机工方国明,24岁。英俊的面孔、直爽的性情,在狭窄、闷热、高噪音的机舱里,他用沉着、耐心精心呵护着“海六”的心脏,为航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个一刻也闲不下来的小伙子,每有空闲,总会勤快地用自己精湛的厨艺,细心呵护伙伴们思乡的肠胃,让那些疲惫的身体再度充满能量。
……
大洋上,这些90后把激扬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各自的岗位,献给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征途。他们渴望忠贞美好的爱情,渴望靠岸时有短暂的休假,渴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
愿更多的人听见了他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