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家为海上丝绸之路支招:开放包容互利互惠
参考消息网
文章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若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开放、包容,并且从一个中国的项目发展成地区性的项目。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这是可载入史册的重要事件,因为在这次重要演讲里,习主席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那年稍早的时候,习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两条提议加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习主席的三大旗舰工程。
文章称,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国和东南亚的商人和航海家曾跨越东中国海、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和波斯湾。人们交流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思想、文化和宗教。古代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这种贸易都是和平进行的。
我们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可以学到两点。首先就是航运自由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航运自由,航运和海上贸易就不会繁荣发展。
第二个教训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性。文章称,海上贸易参与者的种族、宗教、语言和文化各不相同。他们成功开展了贸易,因为他们彼此十分尊重。比如,阿拉伯商人获准在中国福建的港口修建清真寺,以践行他们的信仰。这是我们今天应该秉持的精神。
文章称,支持习主席的这个建议是基于以下原因:该提议将促进贸易、海运、旅游和海上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强各国人民的联系和相互了解,并创造很多新的经济机会和工作岗位。
文章作者称,给中国的政策提三个建议。第一,中国应更努力地向邻国解释这一建议,得到它们的理解和信任。目前,中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和印度缺乏信任。第二,中国应采取开明且包容的态度。欢迎所有国家加入,不排斥某一个国家。第三,中国应真诚地倾听该地区各国的看法,并把它们纳入今后的后续规划中。最好的结果是,这一建议由一个中国的项目演变为一个地区性的项目。
文章称,虽然该项目重点关注的是开发基础设施的硬件,但我们也应关注基础设施的软件。我们应在开发人力资源和共享技能与专业知识方面展开合作,鼓励扩大人员的接触与交流。我们应形成一种尊重多样性和增进不同宗教信仰与文化间相互了解的氛围。要想获得成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立足于互相尊重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当出现争执时,应按照国际法和平地解决,法治必须战胜“强权即公理”的逻辑。
文章作者称,赞成习主席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因为它将给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带来诸多好处。这条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应体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和思想。若要取得成功,它就应当开放、包容,以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和法治原则为基础,它应当属于整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