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公里外的南极邻居 新年访问澳戴维斯站

来源:王建民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1:32 


右一为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戴维斯站站长比尔,右二位第25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糜文明。人民网记者 余建斌 摄
新年第二天,记者随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的“新年代表团”,从中山站前往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拜访。这次行程的目的既属常规:每年重大节日时两站人员都会相互往来,特别是越冬队员以及合作科研项目的各自承担人员;同时也有特殊任务:中山站正在升级换代,改造项目的负责人员专程来戴维斯站考察。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戴维斯站科研楼里的实验室。人民网记者 余建斌 摄
戴维斯站在中山站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00公里,中间隔着海湾。队员们搭乘直升机俯瞰大洋,可以看到海冰已经开始融化,深蓝色的海面上几乎都是白色片状浮冰。不过一到冬天海面结冰后,雪地车可以通过。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戴维斯站综合科研楼。人民网记者 余建斌 摄
与中山站位于丘陵地带有数座小山头围绕不同,戴维斯站站区是紧邻海岸的一片开阔地带,地势较平。远离海岸向里走,就是大的冰川区域,一直往里走,自然就是南极的内陆冰盖。这几天,好多站上的队员都出去远足、野营。记者刚进餐厅,就看到两名队员气喘吁吁的进来,一问原来是刚去了两天野营回来。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戴维斯站的生活楼一楼为餐厅、休息室和图书室,楼上为宿舍。两名戴维斯站队员正在信息栏前研究地图。人民网记者 余建斌 摄
戴维斯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站区建筑红、黄、绿、蓝,颜色丰富,和海景相映成趣。自从1957年建站以来,这个站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应该算是第三代科考站。经过50年的积累,戴维斯站的建站标准在南极地区几乎是最高的。站区各种设施比较齐全,甚至还有邮局,自动化程度也很高。仓库大楼像大的超市,只不过货架更高,采用升降架取放物品,货架整体也可以沿着地面轨道移动。目前站上还在兴建两层式的新餐厅和娱乐休息楼,以代替目前老的建筑。靠近海边还有一个专门的海水淡化房,站上工程项目负责人马克告诉说,房子里的海水淡水设备大约50万澳元一套,折合人民币250万以上。每天淡化的海水量有100吨。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戴维斯站内宿舍。人民网记者 余建斌 摄
从新任站长比尔口中得知,戴维斯站上目前度夏的队员有80余人,其中四分之一是科考人员。冬天则会有20人左右在这里越冬。比尔在家乡是一位警察局长,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成功应聘戴维斯站的站长。这也是站里后勤人员来此的主要途径。我国的科考队员每年则是通过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招募通知申请而来。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戴维斯站区站区景色。人民网记者 余建斌 摄
大厨克里斯蒂是个年轻小伙,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为晚上举的烧烤大餐“画图”通知。有意思的是,克里斯蒂说他的女朋友也在另外一个澳大利亚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当厨师,两个人都打算在南极过冬。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戴维斯站外景。人民网记者 余建斌 摄
和中山站目前在建的综合科研栋一样,戴维斯站上也有一个淡黄色的综合科研楼。搞地质的博士后凯特领着记者参观了一番。科研栋里的许多房间都类似实验室,摆满了瓶瓶罐罐。戴维斯站周边有许多湖泊,既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其中有一个“深湖”盐度高的冬天湖水都不结冰。站上的科考人员就从湖里和海里取来水样,在实验室里分析研究。凯特的项目则是在戴维斯站周边地区设多个探测点,然后分析相关的地形、地质特点。凯特的这个项目在戴维斯站历年类似的项目中可能是最大规模的。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站戴维斯站区一瞥。人民网记者 余建斌 摄
在南极,合作互助始终是主题,中澳之间也有许多的科学合作项目。自从去年极夜期间,中山站越冬队员护送戴维斯站站长、厨师、科研队员等人穿越冰盖顺利回站后,两站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比尔邀请中国队员们参加了晚上的烧烤活动,并拿出站上自酿的啤酒款待。他还把站里许多队员们招呼在一起,“和中国兄弟们合个影。”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