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考队员在狂风巨浪中进行重力柱取样作业
6月16日凌晨3时许,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在青岛中苑码头2号锚地顺利下锚,并计划于18日上午9时停靠青岛团岛码头。
历时215天,航程28125海里,大洋第34航次科考队不断弘扬“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在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海盆战风斗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圆满完成了既定科考任务。
大洋科考再立新功
大洋第34航次共分为5个航段,其中前4个航段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开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兼顾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第5航段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同时开展沉积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
大洋第34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表示:“本航次是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后执行的第2个航次科考调查任务。按照工程化勘探的要求开展海上调查是本航次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大洋科学调查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创新。大洋第34航次科考队经过215天的艰苦奋战,圆满完成了各项科考调查任务,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科考队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26个区块内开展了4000米间距的综合热液异常探测测线调查,圈定了多处矿化异常区。对龙旂、断桥等典型热液区的分布范围和构造特征取得了新认识。同时,科考队创新勘探思路,实践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工程化勘探,开展了沉积物化探、近底磁力等勘探方法探索,实现了海底视像底质类型现场解释与填图,形成了一套海底矿化异常区圈定的探测方法。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进取者号”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电法探测仪等硫化物勘探关键设备取得应用突破,获得了断桥热液区岩心序列样品,显示了该区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这两套装备的应用,为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技术的突破积累了经验。科考队在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还开展了两个断面的环境基线调查,成功回收4套锚系,获取了国际海底管理局要求的年度环境基线资料及生物样品。“本航次科考队还获得了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部分区块的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方面数据和样品,包括海底照片、摄像、水文、水体异常、沉积物、岩石等。这些资料和样品将为科学研究该区的硫化物评价、环境评价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提供重要支撑。”陶春辉说。
科考队还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本航次第5航段对中印度洋海盆大约85万平方公里范围的海底进行了地质取样和同步连续浅地层、多波束测量。
科考队利用船载分析仪器对获取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现场测试分析,在15站样品中检测出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达到成矿条件。根据现场元素测试数据并结合浅地层和多波束测量资料,在中印度洋海盆初步推断划出了两个富稀土沉积区域,为下一步在印度洋开展稀土资源调查评价和环境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本航次中,我国还首次实现两艘科考船同时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作业。第2航段“大洋一号”船与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向阳红09”号船在西南印度洋同步作业,互为补充、相互支持。“蛟龙”号注重定点突破,“大洋一号”船则侧重面上勘探。“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印度洋上,有两艘中国科考船同时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奋战,表明了我国切实履行国际海底义务的决心。”陶春辉说。
船舶运行安全高效
中国大洋第34航次时间长、任务重,作业海域海况复杂。在本航次期间,“脾气暴躁”的印度洋时常露出其“凶险”的一面,狂风掀起巨浪铺天盖地而来,“大洋一号”船如一叶孤舟在涌浪中跌宕起伏,左右摇摆。在200多天的航程中,风力6级~7级的天数达71天,8级~9级16天,10级以上2天。每当遭遇恶劣海况,船长曹业政和各班驾驶员都全力以赴小心驾驶,为船舶安全运行、高效作业提供了保证。
动力定位是开展海上科考作业的基础条件。为帮助科考队在预定作业站位开展高精度水下作业,值班船员精心操作,全力配合。本航次共使用动力定位系统219次,时长1080小时53分,是历次大洋科考中使用动力系统定位最多、安全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次。
作为船舶的核心部位,机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保证各项设备正常运转,轮机部船员在轮机长张福龙带领下,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5月26日,第5航段各项科考作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洋一号”船右主机飞轮下方管路出现漏油。张福龙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人员投入抢修,重新焊接5米长的管路进行更换。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努力,新更换的管路成功安装调试完毕,漏油故障得以排除。
科考作业能否顺利开展同样离不开实验部的大力支持。实验部负责科考设备的维护、施放、操作、回收工作,为每一次科考作业提供平台支撑。整个航次期间,实验部加强对各项科考设备维护和巡查,各项设备正常运行,为航次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特色活动丰富多彩
2月11日,“大洋一号”船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举行开放日活动。毛里求斯大学海洋系师生一行30余人登船参观了驾驶室、实验室和部分调查设备,并与科考队员进行了交流。
6月14日,在返航途中的“大洋一号”船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一场主题为未培养微生物及微生物单细胞的大洋论坛正在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董志扬一边讲述,一边回答大家的提问,一个神秘莫测的海洋微生物世界呈现在队员们面前……
在执行航次科考任务期间举办开放日和大洋论坛,已成为我国历次大洋科考的传统。本航次期间,科考队共举行开放日活动1场、大洋论坛25场。“开放日活动对普及海洋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洋论坛则通过邀请各学科专家,以讲授航次概况、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形式,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起一个平台,还起到了活跃气氛、丰富知识的作用。”陈广喜说。
“上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也是‘大洋一号’船上的固定活动。”陈广喜说,大洋第34航次期间,“大洋一号”船临时党委严格按照航次思想政治工作预案要求,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政治、思想、保密、纪律等教育活动,把科考队员和船员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有效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责任感、使命感。
在艰苦紧张的科考作业间隙,科考队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元旦晚会、大洋春晚、知识竞赛、兵乓球比赛……这些独具特色的活动,既丰富了队员们单调枯燥的生活,又鼓舞了大家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