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对出水船板进行绘图。中国西沙水下考古队供图
2008年12月28日,天空飘雨,冬的凉意布满了整个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的上空。但,人们的心是沸腾的……
伴随着第一个走下船舷的中国水下考古队员王亦平的步伐,全部30名队员悉数登陆,让中国西沙考古队队长赵嘉斌悬了45天的心终于踏实了,511块船板的安全运回,更让所有的人兴奋不已。
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自1998年海南渔民发现至今,中国水下考古人用了10个年头,卧薪尝胆,等待技术、人员条件相对成熟之际,终于把这艘沉睡海底800年之久的南宋古船成功捞起。
这,绝不是一条简简单单出水的船,它还将中国南宋时期的航海史、造船史、外销史……一起轻轻托出水面。
45天的海上漂泊
45天,远离陆地,船上生活,水下工作,周而复始……通讯不畅,补给困难,风雨交加……全天候,全水候,不停歇……这就是中国水下考古队员真实的生活写照。
30名年轻的队员,每天早上背负着沉重的气瓶,乘坐飘摇的小艇,驶向沉船遗址,每人每天平均水下工作5个小时,上岸后还要将所有的水下数据输入电脑,进行后期处理,即便过了午夜的钟声,船舱中依然闪烁着点点灯光。
一个偶然,让记者看到队员罗鹏的双手:没有一个手指是完好的,伤处透着红红的血丝。
船上生活中的许多细节,让记者对中国水下考古队员肃然起敬。
16道工序缺一不可
水下考古是一项集体工作,单个人是永远也无法胜任的,工序之复杂,步骤之繁琐,需要队员之间存在相当默契的配合。
清理——编号——水下测绘——水下摄影——水下摄像——取板——搬运——固定——托架上平台——托架上船——船板摄影——船板测绘——防霉处理——装箱——封箱——入舱……
16道工序,流水线作业方式,队员之间手手相传,成功托起800多年前的一段南宋历史。
水下的工作艰辛程度远远超过陆地发掘。由于巨大的浮力,考古队员必须腰系4至5块总重达4到5公斤的压铅,同时背负重达15公斤的气瓶才能沉下海底。记者潜入水下,只见一排又一排的船板整齐地嵌入珊瑚沙中,强烈的视觉震撼不禁让人惊讶不已,队员工作的场景让人感动。
为了保持身体平衡,队员们必须双膝跪地支撑身体,互相配合完成各项工作。在水下,队员不能讲话,他们之间的默契或许就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感觉。
队员曾瑾说,水下队员的动作看似轻缓,实在是迫不得已,动作幅度稍稍加大,就会让海底的沙子四处漂浮,影响视线;那些含水量在300%—400%的船板,稍微用力就会断开,必须轻手轻脚,最大限度保证船板完整,便于日后船体的整体复原。
“轻些,再轻些,慢点,再慢点。”平日看似粗心的小伙子,此时就像手术台上的医生一样,精心、细致。
511块船板的嘱托
与“南海一号”沉船的整体装箱打捞方式不同,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的打捞采取水下拆分,对单片船板进行编号,逐片打捞的方式进行。
这511块船板,全部是由队员用特制的铁铲一片片轻轻撬起,一片片固定托架,一片片防霉保护。
队员羊泽林说,这艘船究竟是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没数,但每当清理完毕一层船板,又露出新的一层船板,那种刹那间的欣喜总能冲淡所有的艰辛,或许考古的乐趣就在于这接连不断的新发现吧。
一艘曾经辉煌壮观的南宋商船,511块遗存的船板,夹杂着破损的瓷片,带着铁钉的印迹,把那段历史也带上岸。
好在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已经确定将永久落户省博物馆,让我们期待着它优雅复原的那一天……(记者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