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国家利益战略思考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7:08 
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洋与国家的历史命运休戚相 关,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向海则盛,背海则衰,已 被古今中外的历史所验证。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认真反 思、研究、探索海洋国家利益在国家振兴中的特殊地位和作 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一、 海洋国家利益概论
(一)海洋国家利益的内涵
国家利益是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高 利益。海洋与国家利益密不可分。海洋国家利益是国 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在海洋上所追求 的主权和利益,反映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和各种利益集团 的需求与兴趣。对于一个濒海国家而言,海洋国家利益 的得失,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文明 进步走向,决定或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海洋国家 利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是可以分类的, 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它又是变化的、动态的,在不断 分化、组合中形成新的内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生效,使得传统国家利益的内涵发生 了新的变化,海洋国家利益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已大 大超出了传统国家利益的认知框架和范围,涵盖了政 治、经济、安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方方面面。
1. 海洋与国家政治
海洋国家利益对国家政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方面。首先,体现在国家的政治地位上。海上综合 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地位的高低;在特定历 史环境下,它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体现在 国家的主权上。海洋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海和领海是一个国家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大陆 架是一个国家的管辖海域,舰船则是一个国家的流动国 土。海洋主权的得失,直接影响着国家主权利益和生存 发展空间。第三,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上。海洋 是连接世界各大洲、沿海各国家和地区的通道。海洋活 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它与商品经济有着天然 的联系。走向海洋,既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标 志,又是一个国家走上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2. 海洋与国家经济
海洋中蕴藏的生物、油气、能源、空间、旅游、矿产等 资源非常丰富。海洋是人类21世纪生存与发展的资源 宝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历史发展到今 天,人类面临着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爆炸三大 难题的困扰,人们怀着对海洋的期待进入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越来越依赖于对海 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具有渗透力强、辐射面广、带 动力大的特点,随着人类科技事业的进步,丰富的海洋 资源将会被更加广泛地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将以强大的 生命力成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为繁荣世界经济做出重 要贡献。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是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也 是综合国力和高科技的竞争,谁要立于不败之地,谁就 要做好海洋综合开发这篇大文章。
3. 海洋与国家安全
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前哨和门户,在防止外部敌人从 海上入侵、捍卫国家主权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近 年来,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呈现出以海制陆 的军事走向,对军事格局乃至政治战略格局的影响日益 增强。海洋不再只是战争的通道,已成为战略争夺的主 体。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围绕海洋 权益斗争的展开,海洋对于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越来越 大。《公约》生效后,世界性瓜分陆地战略空间的斗争正 被海洋权益的争夺所取代,海洋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 地。围绕国际海洋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海洋权益的分享 而展开的国际海洋斗争将会越来越突出,海上的军事较 量也会更加激烈,并可能在局部地区再度引发武装冲突 和战争。制海权、制空权是否强大,成为衡量一个主权 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海洋安全问题将直接影响 到国家安全。
4. 海洋与社会文明进步
海洋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物世界,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海洋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创造了适宜人类生 存的自然环境。海洋作为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不论过 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浩瀚的海洋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巨大而 厚实的基础。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管理和控制是古往 今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明程度的 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密切相关,直接 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走向。在世界文明发 展史上,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地中海文明、 大西洋文明无不极大地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21世纪,人类将创造更加辉煌的太平洋文明。
(二)决定海洋国家利益的主要因素
海洋国家利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 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海 洋国家利益的因素不断发展变化,沿海国家对海洋国家 利益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决定海洋国家利益的因素,既有给定的、不会变化的因素,也有不断变化的因素。给定的、不会变化的因素,包括一个国家海洋国土面积的大小,临海位置及区 位优势,所管辖海域的资源总量以及一定时期国人对 海洋的需求等。它们往往决定着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 和海洋战略决策。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而陆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海洋大国,这就决定了我 国的战略取向在控制人口总量、提高科技水平、科学利 用耕地和陆地资源的同时,必须发挥海洋优势,开发利 用海洋,向海洋要财富和发展空间。根据《公约》规定, 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 米(笔者在本文中统称这部分海域为海洋国土)。有这 么辽阔的海域,我们必须发展海上力量,维护我国的海洋 权益。这些,都是今后很长时间不会轻易改变的"定量"。
不断变化的因素,又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内 生变量主要指广义上的海洋社会生产方式和国家管理 海洋的政体形态。海洋社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国家开 发及利用海洋的科技水准和创新能力、海洋经济增长率 和沿海民众生活的改善情况、国家通过海洋对外开放程 度和贸易及投资水平、人均产值和海洋经济占国民经济 的比重等要素。而国家管理海洋的政体形态主要包括 政府对海洋地位的认识程度、对海洋的决策水平、对海 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管理海洋与维护海洋权益力 量的强弱以及社会关注海洋的程度等多方面。国家管 理海洋的政体形态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海洋管理体制、海 洋政治追求及国家的海洋形象,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 海洋活动中是获益还是受损,规定着其海洋国家利益的 伸缩程度及其在海洋外交政策上体现出来的性质,如是 扩张型的还是防御型的、和平利用型的还是军事侵略型 的、强调合作开发型的还是主权占有型的等。内生变量 起决定性作用。它不但对于制定政府海洋议程和决定 海洋国家利益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决定了海洋国家利益 的基本走势和基本内涵。比如,当一个国家的陆域资源 不能满足其社会生存与发展要求时,向海洋要资源、要 生存与发展空间就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随着技术的进步 及时间的推移,一些国家的主权要求可能延伸至远海乃至 大洋洋底。
外生变量主要指与一个国家海洋周边环境安全相关的各种成分,如海上和平及冲突的现状、周边国家关系和海洋国际合作的氛围、邻国和相近区域的经济基础、海洋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及传递速度、特定时期国际 社会对海洋关注的焦点、国际海洋制度和法则的变化等,即它包括了国家在决定其海洋国家利益时所要考虑 的一切外部因素。外生变量的伸缩性极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它可能呈现 出完全不同的形态,对沿海国家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并进一步反作用于内生变量,从而重新确定国家海洋议程和定义海洋国家利益。除了高度封闭的国家,各国都非常重视周边海洋环境对本国利益的影响。昔日,中国 封建统治阶级小农意识浓厚,对西方列强海上力量的大发展视而不见,不重视海洋防御,致使殖民主义国家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华民族承受了深重的灾难。
二、 海洋国家利益的反思
回顾几千年世界海洋发展史,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中国的大洋航行也比西方国家 早几百年。然而,为什么我国的海洋发展在有过几度辉 煌后最终又衰落下来,而西方列强却利用中国的四大发 明走上海洋强国之路呢?对此,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 同的认识和答案。笔者认为,这主要是过去我国对海洋 文明的性质、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认知与西方国家有着极大的差别。
(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系统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走向海洋,是同人类摆脱自然奴役能力的 提高相联系的;同时,对海洋开发利用又推动了人类文 明的进程。无论是公元前1600年前后的爱琴海文明,还是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继而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随着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地中海文明之所以辉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航海为代表的海洋贸易的发达。广泛的航海活动使 贸易变得极为方便,并使得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能够向四周辐射,将地中海、红海、黑海以及大西洋沿岸众多的古代民族纳入文明光环之中。同样,由于航海的发达、贸易的繁荣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扩张、掠夺、侵略,世界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辉煌的大西洋文明。大西洋文明的发展、繁荣与演进,以种种形式影响了整个世界。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远古时期的文明大多发 源于大河流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则更多地呈 现出鲜明的海洋特征。闻名遐迩的地中海文明是典型 的海洋文明,它是由一些不具备农业生产条件的民族在 千百年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航海活动中产生的。由于其 唤海、殖民活动范围广泛,它吸收了亚、非、欧等濒海地 区文明的营养,成为有明显包容性的文化形态。地中海 文明时期的航海活动以商业贸易、海盗掠夺、殖民拓土 为目的,文明的基本色调以富于冒险、开拓、竞争和创新 协作意识为主体,具有乐观、积极、强悍的浪漫色彩。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国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则具备了同地中海沿岸农耕民族一样的特点,这也是一 代天骄成吉思汗能够形成开放、冒险意识的根本所在。 可见,海洋文明的"长度"是没有尽头的海洋的"长度", 它的走向则是"四面出击"的方向;海洋文明与寻找商业 市场紧密相连,活力强,富于开放性,可以在短期内迅速 成长壮大起来。
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民族 特征。中华民族,就是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创造了融黄河 文明、草原文明与海洋文明于一体的华夏文明。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齐鲁文明融合的过程来看历史 上海洋文明和黄河文明融合的渊源及其历史影响。春 秋战国时期,齐国(在今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和鲁国(在 今山东内陆地区)在不同的人文环境、政治方略和地理 条件下,形成了两个各具特色的文明体系,即齐文明和 鲁文明;姜太公初封于齐,由于"齐地负海睸卤,少五谷 而人民寡",特殊的地理条件使齐地只能兴海为业。齐 统治者在经济上,实行"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农工 商各业并举,"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成为富甲诸侯的 "海王之国";在政治上,主张"举贤而上功";在文化上,"因其俗,简其礼",讲宽容,尚变通。齐地风俗"宽缓阔 达而足智",伦理观念淡薄而崇尚功利,最终使齐文明发 展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 性,以富于冒险、开拓、豁达、机敏等为主要人文性格特 征的文明系统。而周公封于鲁,立国于泰山之阳的平原 地区,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从而使鲁文明一开始就建 立在单一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使之具有典型的农业文 明的特征。单一农耕结构,造成了经济生活自给自足的 封闭性,加上农业社会生活的单调、慢节奏和稳定性,由 此造成了重经验和传统,崇尚仁义和中庸,以执著持重、 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宽厚仁爱、重义轻利为主要人文性 格特征的鲁文明系统。战国之后,随着齐国对鲁国的兼 并和学术、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使齐鲁两大文明系统不 断冲撞融合,走向一体化,最终使齐鲁文明成为一种具 有很强适应性和同化力的文明系统。它既稳健持重,又 具开放性;既务实崇利,又在价值观念上富于道德理想 色彩;既重视经验传统,又不乏革新进取精神。
齐鲁文明的融合过程就是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一 个缩影。华夏文明之所以历经磨难仍能保持旺盛的生 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海洋文明 的特征。但应当指出的是,华夏文明的主调仍是以大河 文明为特色的黄河文明。大河文明依赖于经验的积累, 因而大河文明的"长度"就是大河的"长度",其走向就是 大河的走向。大河文明由于受自给自足式小农经济思 想影响,"以海为田"十分发达,"以海为商"则十分落后。如果把西方海洋文明称为海洋商业文明,那么华夏文明 则可以称为海洋农业文明。在东西方不同性质的两种 文明的导引下,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中国被滚 滚而来的世界海洋大潮远远地抛在了后边。
(二)海洋价值取向上的本质区别
东西方在海洋价值取向上的质的差异,导致了对海 洋、海权、海军的认知上出现巨大反差,从而决定了近代 中国和西方列强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
在世界诸多的航海探险活动中,我国曾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是中国的僧侣,比哥伦布早约1000年;郑和的远航,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 新大陆87年,早于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92年,早于 麦哲伦环球航行114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海上远航的 先驱。然而,中华民族由于长期受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 左右,对海洋的价值取向是"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 对海洋的认知始终离不开"民以食为天"的祖训,锁定在 "以海为田"的层次上。据史书《世本》记载,居住在山东沿海地区的居民早4000年前就开始"煮海为盐"了。 至夏、商、周时期,我国沿海渔民创造了多种渔具和捕鱼 方法。春秋战国时期,钓鱼活动已很普遍,如《庄子》记 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汉代时,渔业曾出现了"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的盛况。可以说,中国历史 上下5 000年海洋文明的发展始终局限在海洋农业文明的范畴。西方列强对海洋的价值取向是为夺取丰厚的海洋 国家利益而进行海外贸易、掠夺境外资源和殖民拓土。 当今,英、美、俄、日等世界强国无一不是靠发展海上力 量,通过海洋控制、掠夺世界财富强大起来的。英国是 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先后战胜了 海上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雄心勃勃的拿 破仑所统率的法国,大大扩充了海外贸易,刺激了英国 本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先于欧洲任何国家的工业革 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 在其称霸海洋的3个世纪中,英国侵占了比其本土大 150倍的海外殖民地,全世界1/3以上的商船飘扬着 "米"字旗。美国成为第三代海洋霸主的历史,理论上可 以追寻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教官马汉在 潜心研究大量的历史事实后悟出了这样一条道理,即 "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 洋"。马汉在作了大量考察论证后说:"正因为英国控制 了海洋,它才可能成为殖民帝国。从海洋贸易中获得利 润,并将那些想动摇其海上霸权的陆上强国一一击败。" "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 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在 海权理论的指导下,在广阔的海洋上争夺控制权,靠强 大的海上力量获得了加勒比海的控制权,从西班牙手中 夺得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并在夏威夷群岛上站 住了脚。不断地对外扩张使美国后来居上,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前已成为超过英、法的世界第一强国。俄罗 斯沙皇彼得大帝致力于发展海军,夺取了通向波罗的海 和黑海的出海口,走上帝国主义之路。19世纪中期,日 本被迫打开国门,与美国、英国、俄国、荷兰等国签订了 多个不平等条约,日本经济、政治主权逐步丧失。明治 天皇继位后找到了西方列强耀武扬威的不二法门,宣称 要以武力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确立了海上 强兵政策。1874年派兵侵占台湾,1878年再次出兵侵占 中国的琉球,两次轻易得手,使日本的野心迅速膨张。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夺取了中国的 台湾和澎湖列岛,从中国攫取了2亿两白银赔款及大量 经济特权,使日本的工业革命进入了完成阶段,迅速跻 身于帝国主义强国之行列。
当西方列强大肆向海外扩张、掠夺的时候,中国明 清统治者却实行了与世界大潮相逆的行动--禁海,从 而闭关锁国,有海无防,主权旁落,国力每况愈下。1840 年,英国利炮轰开了封闭的中国海上大门,发动了对中 国的鸦片战争。从此,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开始肆无忌惮 地进犯中国边疆,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写下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一页。从 《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60年间,帝国主义以战争 赔款等形式,共向中国勒索白银13亿两,相当于清政府 16年收入的总和。
进入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沿海国家的政 治、经济、军事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国家的 兴衰荣辱也无可选择地与海军联系在一起。殖民主义 国家正是为贸易而向海外拓殖,为拓殖而拼命发展海 军,反过来又凭借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权、抢夺境外资 源、发展不平等贸易才走向强国之路的。拥有漫长海岸 线的中国,发展近代海军并未能真正看清楚这一不可抗 拒的时代潮流,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 反应,仅仅实行企图重新关上国门的较低层面的军事防 御对策。因此,中国发展海上力量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 "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消极和短 视的状态。这种低层次的思维,使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仅 仅用之于"防"。中国近代海军的起步并不迟于日本,当 时完全具有与日本同等的在亚洲崛起的历史机遇。可 惜的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没有把海洋国家利益放在突 出位置,没有海权意识,更没有为争夺海权而发展海军 的意识,而是企图将一个产生并服务于资本主义的近代 新军种纳入封建主义的陈腐轨道,企图用代表和体现资 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坚船利炮去维护濒临死亡的封建主 义生产关系。这正是作为曾称雄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 一的中国,沦为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根本原因。
(三)航海事业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
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过多次征服海洋和经略海 洋的辉煌时期。特别是15世纪初叶,郑和率领当时世 界上最庞大的宝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载,遍访了亚、 非37个国家和地区,活跃在从今南亚诸国到波斯湾、红 海沿岸直至非洲东海岸的广阔海域上。中国作为东方 头号海上强国历时30年。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 活动,把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推向鼎盛时期。然而,中华民族辉煌于海洋,也落后于海洋。1433年,明 朝颁布了海禁令,从此封建时代的海洋文明一蹶不振。
明朝统治者逆历史潮流实行禁海,从客观上分析是 与当时的海盗盛行有关,但从深层次上来分析是有其深 刻内在原因的。首先,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讲,提倡还 是禁止航海只能以能否维持封建统治为标准,一旦航海 活动损害甚至动摇其封建统治的基础时,禁海和停止航 海就在所难免。明初提倡航海,其目的是为了追求万邦 来朝的盛况和奇珍俱至的侈奢以及显示国力的强盛与 稳定;但当航海促进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 荣,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带来新的社会伦理道德 观念,使封建统治者无法驾驭人们的思想而危及封建统 治时,则被坚决禁止。商业活动,尤其是海上贸易,不像 农业生产者那样被固定于一地而"实难控制",且从商者 不是分散地而是相对集中地进行活动,容易"啸聚生 叛";他们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易于驾驭,思想活跃,"不 服德教,且与蛮夷相通,危及教化"。这样,航海活动及 其他工商业的发展就超出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 秩序所能容忍的限度,动摇了"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基 础,予以取缔就成为必然了。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被 停止,明朝初年中国航海事业大发展的节奏突然中断的 本质原因是封建统治者感受到了航海活动对封建政权的潜在威胁。
其次,封建政权对商业垄断、限制性经营政策的推 行,使封建社会的工商业得不到顺利的发展。从人类社 会发展的进程看,一个民族只有把自身置于世界市场之 中,才能取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必需的广阔空 间;反之,如果一个民族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就失去 了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的大气候。在封建 体制的躯壳中,资本主义即使破土而出,仍有被窒息的 可能。而西方国家海洋活动大规模、持续性的发展,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通过航海活 动,资本主义打开了境外市场,取得了境外原料,为其高 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新航线的开辟, 没有向海外的扩张、掠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航海事业根本与封建制度格格 不入。"列宁也指出:"资本主义即是广阔发展的,超出国 家界限的。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 设想的,而且的确没有这样的国家。"而中国漫长的历史 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从社会制度上根本限制了中国海 洋商贸活动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其三,从明朝的政治经济形势看,郑和并非没有成 为"哥伦布"的机遇,也并非因为中国的航海技术到达不 了美洲大陆,而是中国没有成就郑和成为"哥伦布"的时 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没有开拓性的海权意识。明朝 统治者尽管倡导了郑和下西洋,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只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厚往而薄来,即纯粹是服务 于天朝帝国所谓的扬威政策,不是为了开辟向海外开放 的海上航线。尽管郑和在屡下西洋的对外交往中开阔 了视野,呼吁明政府重视航海、重视海权,但在当时的政 治、经济背景下,既不可能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也不可 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明清两朝禁海400余年,严重束 缚了中华民族向海洋发展的进取精神,隔断了同国外的 交往,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扼杀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使国家的发展处于僵化、停滞状态。
(四)海洋观念上的巨大落差
海洋意识是一个濒海民族的灵魂。海洋意识的强 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强弱和国家的盛 衰。如果我们总结反思近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的 原因,可列出很多条来,诸如封建制度的没落、小农经济 的封闭落后、清政府的昏庸腐败、闭关锁国等,但长期以 来固守着封闭的大陆意识、没有形成开放的海洋意识也 是其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封建几千年,以重农抑商为主 要特征的大陆意识根深蒂固,这是造成东西方海洋观念 巨大差异的症结所在。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思想中,重农抑商,几乎一直占 据统治地位。老子从农民小私有者的立场出发,提倡小 国寡民、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反对商品经济,反对商业 带来的剥削思想。老子认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小国寡民是最自然的、最理想的生存环境。小国寡民 就是老子所指的"道"在社会上的再现。老子作为道家 的创始人,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努力与自然 合一,务使生活超然、洒脱、逍遥的精神内涵。尤其到宋 朝时儒释道合一,老子的道家思想更植根于中国人心 中,形成了中国人性格中的一部分。老子的重农抑商思 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 后,孔子学说成为2 000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被誉为 万世师表的孔子,其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重义 轻利"的"义利观"。儒家正统所尊崇的农本思想和耻于 言利的观念,为后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依据。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的 改革家商鞅,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第一人。商鞅把农 业看做"本业",把工商业看成"末业",倡导实行重农抑 商政策。他拟定的新法规定,凡是生产粮食和布帛多 的,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凡弃农经商,要将其全家沦为 官府的奴婢。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则把重农抑 商思想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他在著名的《五蠹》中把商 人列为危害国家、社会的"五蠹"之一。明代我国著名的 科学家、被誉为"引进西学第一人"的徐光启也极力推 崇农本思想,认为农业是"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 本"。以上这些重要历史人物关于农本思想的论述,对 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长盛不衰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之受 "三纲五常"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等封建礼教的束缚, 以开放、进取为特征的海洋意识的形成受到极大的限 制。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深 深地植根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观念,直接影响了 中华民族走向海洋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进 入封建后期的明清两朝,厉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达数 百年,使得中华民族宝贵的海洋意识几近泯灭。
虽然大陆意识一直占据中国社会主导地位,但在中 国历史的长河中,拥有强烈的海洋意识者不乏其人。郑 和、孙中山就是突出的代表。郑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把海洋与国家富强、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代表人 物。郑和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海洋意识不断升华。他 看到海洋不但是"国家通往海外财富的伟大通道",而且 在促进国家门户开放、保卫国家安全方面也有重要的不 可替代的作用。当明朝统治者要拆散宝船队时,郑和慷慨陈词:"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 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 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 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惜的是,郑和的呐喊并没 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不然的话中国的海洋史将会 重新书写。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具有强烈海洋意识和海洋思想 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先生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探 求真理,多次乘船漂洋过海,曾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 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7次渡洋到檀香山,4次渡 洋到美国本土,4次渡洋到英法,7次渡洋到越南,8次渡洋 到新加坡,10余次渡洋到日本……总共航海约20万千 米。航海使孙中山先生开阔了视野,把中国的独立、民 主、富强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孙中山认为反对列 强侵略的首要任务是收回中国的海权。他指出,其海权 "操之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他告诫国人:"所谓太平 洋问题,即世界海权问题也……昔日之地中海问题、大 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 则实关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也……""太 平洋之重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 门户权。"他以英、美、日、俄等国发展史来警醒国人:"自 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 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先生在其《实 业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应积极对外开放,向海洋求 生存、求发展;特别是以港口为"发源地",外通内联,带 动整个实业的发展。他再三告诫国人,实业的发展离不 开海军的保护和制海权的巩固;同样,没有强大的经济 实力做后盾,海军的强大和制海权的巩固都将无从说 起。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刚刚推翻清王朝,我国处在军 阀割据的混战时期,加之孙中山先生积劳成疾过早去世 而使其美好的愿望没能得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 洋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全民族而言,海洋意识不 强仍是实现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制约因素。
首先,大陆意识根深蒂固,重陆轻海的观念直到今 日还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 海洋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很少从海洋的角度来考 虑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对如何通过海洋来获 取丰厚的国家利益思考和研究得较少。作为一个海洋 大国,决策部门还没有把发展海洋事业提高到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例如,我国的基本国策高度重视 粮食安全,因此也倍加重视农业,但往往忽视了海洋也 同样是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荒了一亩田有众多领导 过问,而荒了万亩海却无人问津。再如,当前西部大开 发搞得轰轰烈烈,国家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这无疑是 正确的,但对广袤的海洋和具有重要价值的海岛如何开 放开发却没有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由于对海洋没有 引起足够重视,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 解决的严重问题,如:海域使用混乱,资源开发"无序、无 度、无偿";海洋管理政出多门,力量分散;海洋可持续发 展问题突出,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大海,造 成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赤潮频发、海洋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等,这不能说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悲哀。
其二,海军发展滞后,海洋主权矛盾突出。例如,南沙群岛的现状令人担忧。南沙群岛纳入中国版图历经 元、明、清三朝和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直为举世公认的 中国的神圣领土。所谓的南沙群岛之争不同于香港、澳 门问题,它从不存在什么历史纠葛,所出现的问题完全 是周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争取其丰富的资 源而引发的。对于南沙群岛,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表严正 声明,宣布"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不可争 辩的主权",而周边国家除在已占领的岛屿上继续加固 工事、加紧布防、大力开发资源外,还极力创造条件,继 续抢占水下礁盘和沙洲,为日后的海洋划界谈判人为地 制造证据。
其三,国民的海洋意识仍十分薄弱。如果说"文革" 时期风靡一时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连南海诸岛 都没有标明尚可原谅的话,那么新的"三字经"没有祖 国的海洋就不能不令人遗憾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 一些媒体进行抽样调查,有98%以上的大学生对中国 的版图只认定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不知道还有 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相当一部分政府工作人 员不清楚"海洋国土"是何概念,可见全社会的海洋意识 是十分薄弱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是,2000年北京建成 的千年庆典标志性建筑--中华世纪坛,其前面的环形 广场用960块花岗岩铺设而成,面积恰恰是960平方 米,然而却忽略了300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这不该忽 视而被忽视了的问题恰好发生在进入海洋世纪的前夕, 这不能不说明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到了时不我待的 程度了。而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海洋意识强烈,尽管这种意识 包含着野蛮、侵略、掠夺和扩张的成分。他们对海洋的 争夺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对陆地的争夺,对海洋的重视 程度是空前的。从零星散布在四大洋的岛屿归属上可以看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有150多个群 岛早在19世纪之前就被26个国家占据。其中,占据 10个以上群岛的国家有法国、英国、美国、新西兰。美 国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占据17个群岛;法国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占据了23个群岛;英国在太平洋、印度洋、 大西洋占据了17个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争夺有 重要军事战略价值的马绍尔群岛,不惜动用了包括12 艘航空母舰在内的62艘战舰、700余架飞机、50 000多兵 力,从日本手中夺回了这一群岛。他们占领岛屿的目的 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夺取丰厚的海洋国家利益。在亚 洲,日本人的海洋观念比较强。距日本列岛以南2 000 千米的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不过几平方米的小岛叫冲 之鸟岛,涨潮时最高处离海面仅有45厘米,两块光秃秃 的珊瑚礁,其长度不足5米,退潮时也只有十几平方米。 1987年,日本政府拨专款300亿日元(约2.2亿美元), 历时3年的时间为这个鲜为人知的珊瑚礁修筑坚固的 护岸工程,让它"长"出水面,而且面积有所扩大。日本 不惜巨资抢救两块礁石,其真实意图是用2.2亿美元占 下43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保住了岛礁,日本就可 将该海域的资源据为己有,并将海防前哨向前推进了 2 000千米。
海洋与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 系。什么时候重视海洋,国家就富足,民族就强大;什么 时候忽视海洋、封闭海洋,国家就软弱,民族就委靡不 振。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文化形象,在世界上是惟一的, 也是最古老的。龙,是至高无上的威严和震慑宇宙的力 量的象征;是以征服海洋为基调,凌驾寰宇、俯控大地的 神奇化了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文化表现。这种文 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走向海洋、利用海洋和征服 海洋的实践和希冀。在跨入21世纪--海洋世纪门槛 的今天,是进一步唤醒民族海洋意识的时候了。龙归大 海,方能尽显其威。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时 代的呼唤,是华夏儿女神圣的历史使命。
三、 海洋国家利益再定位
进入21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国 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海洋周边环境不断调整变化,中 国海洋安全战略环境趋于严峻。在这种新形势下,重新 认识海洋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树立起正确的 海洋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中国崛起于21世纪的 海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海洋在国际事务中的筹码加重
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世界 各国把开发、保护海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1992年,世 界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列为重要领 域,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 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和资源,从而突出了海 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1993年 第48届联大作出决议,敦促各国把海洋的综合管理列 为国家的发展战略。1994年第49届联大确定1998年 为国际海洋年。特别是《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生 效,它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12海里领海制度、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人 类共同继承遗产等制度和原则,打破了海洋霸权主义者 对海洋的原始垄断,这是一部全面调整海洋关系的综合 性国际海洋法典,它标志着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确 立和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全面管理海洋新时代的到来。 按其规定,世界各国合法扩大的管辖海域达1.3亿平方 千米,世界海洋的35.8%被置于沿海国的管辖控制之 下。《公约》的生效,使世界范围海洋开发利用进入了前 所未有的时代,海洋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世界各国特 别是沿海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成 为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的大舞台。
根据《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法》(以下简称《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主张,可属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其中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 千米,相当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面积的总和。 这标志着我国在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的同 时,也拥有了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海洋是由 海岸、海面、水体和海底构成的立体空间,海洋资源是复 合的、多层次的。只要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实际可利用 的海洋国土面积会远远大于300万平方千米甚至几倍 于300万平方千米。另外,我国还获得了先驱投资国的 地位,在太平洋拥有一块15万平方千米国际海底多金 属结核矿区的开发权,其中有7.5万平方千米的矿产资 源将完全属于我国。海洋主权利益份额的加重,意味着 我国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有了更大的拓展。我国作为 一个海洋大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国家对外开放会获取更多的海洋利益,海洋在国家利益 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海洋对中华民族的复兴 将发挥巨大的杠杆作用。
(二)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1.海洋将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开发蓝色国土、拓展 生存与发展空间,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世界上发达 的国家大都是沿海国家,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也大都在 沿海地区,全球10个巨富国家,8个是沿海国。同样, 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 开放,我国首先打开的是海上大门,成功地建立了5个 经济特区,确立了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 沿海开放带,打破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彼此分隔, 使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之中,大大促进了中国 经济的发展。以海洋经济为例,20世纪80年代我国海 洋经济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90年代以年均20%的 速度递增,海洋经济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 国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 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 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 最有活力的地区。
海洋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我国陆地自然资 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 0.002平方千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淡水资源人均 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进入21世纪,和国民经济 发展有密切关系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 要,已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 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矛盾将越来越突 出。而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 的生物、化学、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 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我 国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巨大,科技拉动 海洋产业升级的前景十分广阔;海洋作为经济国际化的 重要桥梁和纽带,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大有可为。充 分发挥海洋经济优势,还可以带动内陆腹地经济的发 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缩小 沿海同内地的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我国的海洋事业 将进一步迅猛发展,海洋经济将成为带动国民经济腾飞 的火车头,这对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实现 由海洋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跨越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总之,海洋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 略地位,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将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 总体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2.海洋将为解决吃饭问题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社会 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美国著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 长莱斯特?布朗,1994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了 "未来世界粮食观"及"未来中国粮食观",引起国际社会 的普遍关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人多地少、粮食供 求矛盾的确存在,且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 加,导致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之 间的矛盾。从人均耕地面积看,据最新资料统计,我国 人均耕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7亩(1亩=667平方米)减少到目前的1.51亩, 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且全国有1/3的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省 人均耕地在0.6亩左右,已经低于日本人均0.7亩的水 平。但目前我国人口仍在不断增长,城市扩容,退耕还 林、还牧的步伐也在加快,显然,我国要在十分有限的耕 地上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困难会越来越大。
中国靠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 口,固然说明了中国农业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中国耕地负担的沉重!如果仍然局限在这7%的耕地 上,中国日渐减少的耕地还能支撑多久?我们为什么不 开阔视野,看到我们巨大的海洋潜力,让广袤的海洋奉 献海洋食品,也来承担一份陆地粮食压力的重担?海洋 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海洋中含有储量 丰富的食物资源。目前,全球陆地每年最多能向100亿 人口提供食物来源,而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 水产品(鱼类、贝类、藻类、虾蟹类),能满足300亿人的 蛋白质需要。
海洋不仅可提供大量的食物,而且水产品食品含有 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碘、 钙等矿物质,是人类摄取高质量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从 海洋提取的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因含有多种活性物质, 且副作用小、无污染,在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和促进 保健方面作用显著。临床实践表明,一些用陆地药源医 治不了的疾病,可望从海洋药物中找到解决的良方。以 浅海滩涂开发来讲,目前仅开发利用1/4;近海、外海和 远洋渔业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不 与粮食争地,又不与畜牧争草的渔业资源,提高其生产 水平,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的 直接消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21世纪解 决国内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耕海牧渔,发展远洋渔 业,以及实施海洋药物、海洋保健食品开发的蓝色工程应 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问题和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3.海洋将为缓解人口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是衡量其资源配置和 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尺度,是 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和政权是否稳固的大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据有关专家预测,目 前我国每年新增加劳动人口600万左右;到2010年,剩 余劳力将增至近3亿,就业压力十分沉重。
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是21世纪吸引和安排 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海岸带的区位优势和海 洋资源优势,加速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能拓展广阔的 生活和生产空间,提供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缓解 人口增长、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山东省为 例,目前全省仅开发了300多万亩浅海滩涂用于养殖生 产,占可开发利用的1/5,即已直接安排产业劳力100 多万人(如果加上加工、运输、服务等间接劳动力数量将 翻几番),全国算起来则是一个庞大的就业数字。随着 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涉海几十个行业将得到迅猛发 展,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贫困地区的人口必将以百 川归海之势涌向海洋,汇聚成一支庞大的中国海洋产业 大军,使我国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沿海地区将为承载更多的居住人口做出特殊的贡 献。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 区,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 区内。而目前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居住人口仅 占全国的40%(含沿海省超过海岸带100千米的居住 人口)。随着海洋经济及沿海区域经济在促进我国向中 等发达国家迈进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据预测,到21世纪 中叶,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居住人口将达到 10亿左右,海洋将为21世纪人口居住和劳动力就业开 辟新门路。此外,随着众多海岛的开发,将形成新的海 岛移民高潮,海岛也将为解决剩余劳力和吸纳人口做出 重要贡献。
(三)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地位提升
21世纪,中国海洋安全环境不容乐观。
从国际上看,20世纪海洋战事频繁发生,21世纪海 洋将成为矛盾和斗争的聚焦点。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斗争形 势正在出现两个重大转移和一个新的重要动向。第一 个重大转移是世界斗争的焦点区域正从中东向亚太地 区转移。西太平洋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富 有活力的地区。这一地区与美国隔太平洋相望,与印欧 大陆比邻相接,背负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东部区域,战略 地位极其重要,将是未来控制全球经济、政治的咽喉区 域。西太平洋是世界上岛屿最多、最密集的海域。这些 岛屿多数为大陆岛,面积较大,具有建立军事基地的优 越条件。在地理分布上,这些岛屿对亚洲形成一串弧形 列岛,利用这些列岛,攻时可作为海军远洋作战的依托, 守时可作为国防前哨阵地,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霸权 主义国家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将更加插手西太平洋事 务。第二个重大转移是世界斗争的焦点正从陆地向海 洋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 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发生在海洋上或沿海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争议的岛礁近1 000个。一个新动向是美国在亚太建立美、澳、日、韩四国安 全磋商新机制,"亚太小北约"浮出水面。新建立的"小 北约"将根据存在的需要不断地制造危机,这将给亚太 地区带来和增添更多的不安定因素。可以预见,面对美 国的新战略思维架构,中国将被迫处于与美国在亚太地 区进行战略应对的态势,亚太国家将陷入两难境地,被 迫承受美国的压力。
随着《公约》的诞生,海洋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 高地。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已由 过去的争夺军事目标、战略要地和海峡通道为主变为以 争夺经济利益、岛屿、海洋资源为主;由过去的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为主的争夺,变为广大沿海国家竞相参与。 进入21世纪,陆上军事热点在相对减少,而影响面广、 范围较大的热点主要发生在海上或与海洋问题有关。 一方面海洋霸权主义者仍然坚持冷战思维,霸气十足, 不时插手世界各地事务,制造紧张局势,凭借强大的海 上力量为所欲为地制造事端,制造战争气氛和借口;另 一方面,沿海国家围绕海洋主权和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 激烈,并引发了加强海上力量的竞争。
从国内看,21世纪的中国海安全环境趋于严峻,中 国将面临三大棘手问题。
一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历来是一个敏感的重大 政治问题,这里既有主权和民族感情问题,又有复杂的 国际背景。进入21世纪,台湾问题已上升为事关一个 主权国家安危的重大战略问题。台湾是中国走向大洋 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国的海洋生命穴位,台湾问题 隐含着中国未来海上的安全和生存空间问题。"冷战"后, 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 意愿十分强烈。而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趋势也是不 可阻挡的,中国理所当然地要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美国把中国视为其实现全球战略独霸世界目的的最大 障碍,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将不择手段地制造事端, 来遏制中国的崛起。要达此目的,以美国为首的海洋霸 权主义者就要不遗余力地做台湾问题的文章,打台湾的 牌。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也将 展开一系列斗争。
二是南沙问题。南海资源丰富,地理战略位置十分 重要。南海西南直通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连,东北控 制进入东海的通道,是两大洋的"咽喉"。该地区列入世 界交通图的航线有37条之多,每年约有6 000亿美元的 货物通过南海,占世界运输总量的1/3。南沙的形势日 趋严峻。目前,南沙已有40个岛礁被3个国家占有,80 多万平方千米海域正在被多个国家争夺。南海周边国 家对南沙的战略目标趋向务实,表面主权之争已转为实 际的资源掠夺。南沙面临着岛礁占领多元化、海域瓜分 合法化、资源开发国际化、军事斗争复杂化的严峻形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国、日本及印度积极渗透、介入南 沙问题。南沙地区在军事上是美西太平洋基地的咽喉 要道。美国一方面拉近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加强美在 亚太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加强对该地区的 军事合作和军事渗透。日本,则将南沙视为其"海上生命 线",紧步美国后尘插手南沙问题。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及美日等筹划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均将南海涵盖在内。 21世纪围绕南沙主权问题将有一番新的较量和斗争。
三是海域疆界争议问题。《公约》的生效,使得人类 对海洋的管理开发更加规范化,世界从盲目的、以武力 威胁式的占领、开发和利用海洋,转向适当地合作与妥 协,按照法律和规则取得和维护各自的海洋权益。在海 洋有秩序地被"瓜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沿海国家之 间的争端和纠纷,加上还有部分国家尚未批准《公约》, 这个公约对这些国家尚不具备约束力,使得有关问题复 杂化。一些外国有识之士曾多次提醒我们:"在中国海区,有70%以上的地区存在着危机!"
四、 海洋国家利益战略选择
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洋强国即建设海上中国,是国家的大事,民族的大事。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 历史跨越,是海洋国家利益的最高战略选择,是中华民 族走上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一)海洋强国的指导思想
制定我国21世纪海洋强国战略,必须从我国的实 际出发,着眼于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发展 大格局,服从我国"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战略目 标,坚持海洋经济和海洋安全同步建设的原则,牢固树 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意识,把走科教兴海之路、开发 和保护海洋、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增强海防实力、维护国 家海洋权益作为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合理开发利用海 洋资源,全面振兴海洋产业,使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快 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使海洋经济领域和海防建设率 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 性跨越。制定21世纪海洋强国战略,要和西部大开发 结合起来,以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东部沿海经济开发 区为轴心,向两翼拓展,西部大开发,海洋海岛大开放, 形成一个强力支撑带下的比翼双飞格局。建设海洋强 国应坚持以下战略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陆海一体化 原则,经济质量效益原则,海洋健康、协调发展原则,海 洋科技先行原则,开发与开放相结合原则,经济建设与 安全建设同步原则。
(二)海洋强国的建设范畴
海洋强国的经济建设是指从全国海陆一体化建设 的全局出发,对属于中国管理的或有权开发的海洋国土 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开发、建设和利用的系统建 设活动。其经济建设的基本范畴应包括:
(1)从地理区域上讲,海洋国土是相对陆域而言的。 我国有权开发的管辖海域即海洋国土约300万平方千 米,主要包括沿海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低潮线上的 滩涂面积。
(2)从产业范围讲,海洋经济建设是指沿海经济区 域(沿海省、市、县)通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 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部 门和行业总称为海洋产业或涉海产业。
(3)从开发建设范围上讲,海洋经济建设不但包括 开发海洋国土,还应包括开发建设沿海陆岸、海岛陆域 以及依法可利用的公海区域和国外合作区域的开发。 海洋产业链可延伸到内陆。
(4)从发展经济目标上讲,主要指海洋经济对国民 经济的贡献率,不含拉动沿海区域经济的增长率。
(三)海洋强国的总目标
到21世纪中叶,使以占我国国土面积约1/4的海 洋国土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使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世 界海洋军事强国之列,从而使我们在拥有一个960万平 方千米的"陆上中国"的同时,拥有一个在约300万平方 千米蓝色国土上耸立起来的"海上中国"。
具体可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6-2020年为起步阶段。这个阶段 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使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10%左右;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 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综合管理得到 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形成,多职能、现代化的海洋执 法队伍初具规模。海洋国防力量得到加强,海防装备的 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个阶段,2021-2035年为全面发展阶段。新 兴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个各具特色的临海经济 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海陆一体化城镇体系基本形 成。这个阶段的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8%左右,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海 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达到沿海发达国家水平,具有中 国特色的现代海防战略体系基本建成,我国的海防军事 实力和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