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海上山东”战略确立“以养为主”方针 山东渔业科学发展铸辉煌
来源:丁志习 高贤忠 马学信 刘冰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3:19
三十年的深刻变革
渔业总体规模的重大变化
1978年到2007年,山东省水产品产量由不足100万吨,增加到71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655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712亿元,其中,渔业增加值369亿元,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14.5%。水产品出口由“零”的突破发展到107万吨,创汇3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34.4%。渔民人均纯收入由142元增加到8136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3151元。渔业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渔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1985年党中央确立了渔业“以养为主”的方针。1994年山东省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了捕捞产量,改变了以捕捞业主导渔业的历史。2007年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456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64%,比1978年增长了22倍。养殖品种改变过去“四大家鱼”和贝、藻为主的局面,形成了鱼、虾、贝、藻和海珍品等齐发展的格局,主要养殖品种从过去的几种增加到40余种。海洋捕捞实现了由近海向公海大洋转移,远洋渔船由1987年的2艘发展到2007年的279艘,作业区域由西非海域扩展到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20余个国家地区。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30%提高到2007年的63%,水产品加工产品由几十种增加到2100余种。渔业的功能已不仅局限于提供食用水产品,而向观赏、休闲、娱乐、保健和美化环境等功能扩展。全省渔业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71∶22∶7变为2007年的36∶40∶24。
渔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渔业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一些地方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股份制改革,激发了渔业发展的活力。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310余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62家,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50余家。一大批企业通过兼并周边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实行跨区域扩张、发展远洋渔业,形成了多元化经营格局。渔业体制机制的转变,催生了一大批人均收入过万元、几万元的渔业专业强镇强村,一大批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新型渔民,一大批村企一体化、渔港城镇化的现代化新渔村,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注入了强大活力。
渔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化
树立了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优质、优势、健康、安全的水产品生产。90年代以来,全省有160余个水产品被农业部评为品牌产品,有51个被评为中国和山东省名牌产品。渔业产业化成为渔业增长的主要组织形式,产业体系不断向现代化演进,经营方式不断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经营体制不断向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转化,渔业市场化、国际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省水产品出口企业达到923家,其中,出口过千万美元的248家,出口过百万美元的65家。全省渔业对外设立合资合作项目2100余个,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科技进步成为推动渔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渔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渔业资源实现了由单向利用向养护和利用双向并举转变,自1984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对虾增殖放流以来,增殖品种增加到18个,累计增殖各类渔业苗种253亿单位。
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坚持解放思想为渔业发展带提供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客观分析省情和自身发展优势,将其作为发展全省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对山东渔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8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同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面的开发利用。随着“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3次海岛会议、10次湖区开发会议和5次全省水产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发水域发展水产事业的决定》、《山东省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浅海滩涂暂行规定》等鼓励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山东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彻底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而且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富民富县富财政的重要支柱。进入21世纪以后,省委、省政府对渔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多次召开渔业工作现场会议,把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作为渔业的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和远洋渔业,积极推进现代渔区建设,加快了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步伐。
坚持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期间,山东省根据资源和市场变化情况,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为渔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以后,山东渔业由“捕捞型”转向了“农牧型”,健康养殖和优质高效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浅海养殖区域突破传统的养殖禁区,从-15米推进到-50米以下的深水大流区。内陆渔区池塘、湖泊、水库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集约化养殖模式逐步推开,沿黄地区“上粮下渔”综合开发热潮迅速兴起,到2007年底,开发面积达到了140余万亩。进入21世纪以后,山东省渔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渔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海参、鲍鱼、对虾、扇贝、梭子蟹、鲆鲽鳎和海带等10大优势主导产业初具雏形,向质量和品牌要效益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全省渔业开始向“生态、高效、品牌”方向发展。2007年,全省优势品种产量已达311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88%以上。其中,海参成为全省产值最大的养殖品种,2007年,产量达5.4万吨,产值108亿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
与此同时,渔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捕捞业长足发展,形成了渔港码头、渔船修造、加工冷藏、信息传输、海上救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水产养殖业不断完善,形成了育苗、饲料、病害防治、冷藏加工、塑料网绳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经营性海淡水育苗场900余家,渔用饲料厂200家,水产冷库1801座,水产加工厂1826家,渔船修造厂51家,渔港码头245处,专业水产批发市场50家。
坚持科技创新为渔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山东渔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创新与突破的结果。30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为渔业产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省渔业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自1978年以来,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700余项,其中,3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31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20项,省部级296项。先后攻克了扇贝等大宗贝类的增养技术难题,探索出了扇贝、海参等海珍品工厂化育苗和多种养殖模式,引进了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南北美对虾、美国红鱼和大菱鲆等养殖新品种,水产品保鲜、保活、精深加工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海洋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全省建立了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水产教育培训体系,为全省培养了20余万名不同层次的渔业科技人才。基本形成了学科配套、优势突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建立了省、市、县和乡4级渔业技术推广和养殖病害防治网络体系,加强了对水域环境监测预报和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全省相继开展渔业丰收计划、渔业科技包县和渔业科技入户活动,全省渔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推进了渔业生产的不断优化升级。
坚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提升渔业效益和竞争力
水产品质量安全是渔业产业的生命线,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适应市场需求,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始终把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渔业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狠抓苗种生产许可、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源头管理,以标准化生产夯实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加强渔业标准、质量监测、病害测报、质量安全监管等支撑体系建设,以有效的监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已达399个、无公害水产品566个。培育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负责任的生产主体,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以集中整治行动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级建立了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和质量追溯制度,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
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
30年来,山东渔业着力“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国际贸易,逐步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从30年前的只有几家国营公司可以对外出口,到现在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渔业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到2007年底,全省共批准渔业外资项目2000余个,实际利用外资20余亿美元。水产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开通了直航韩国、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地的海鲜运输航线,全省鲜活水产品运销船达34艘,直销国际市场。对外渔业合作已发展到远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坚持以渔民为本推进和谐渔区建设
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是渔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不断夯实渔业基础,拓宽增加渔民收入的渠道,确保渔民收入稳定增长。1982年,山东省对渔业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大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渔区得到普遍推行。1985年,全面放开水产品价格,彻底扭转了水产品价格与价值长期背离的局面。渔业二三产业迅速崛起,渔民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收入大幅度增加。随着《渔业法》、《物权法》和渔业增养殖管理等一批地方渔业法规的实施,渔民的利益有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近年来,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落实支渔惠渔政策、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大力开展环境资源保护、努力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促进了渔业的平稳发展和渔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到2007年,全省共转产转业渔民1.2万余名,按照国家政策向渔民发放渔用燃油补贴9.25亿元。
坚持资源环境保护走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工业化进程加快给水域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渔业资源长期过度利用造成资源枯竭的不利局面,山东省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加强水域环境监测,建立了多个海洋资源保护区;另一方面,于199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2005年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10余年来渔业资源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沿海地区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和种质资源保护区规模不断扩大,内陆湖区、库区以确保水质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清洁生产,为全省水产养殖业的生态、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到2007年,全省用于渔业增殖放流的资金达4.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3亿元,共放流各类增殖苗种100余亿尾(粒),建设了一批人工鱼礁区,受益渔民近60万人。启动实施了标准化生态池塘改造工程,沿海、沿黄、沿湖和沿库等地区成方连片开发势头强劲。2007年,全省各级用于标准化鱼塘整理的资金达到上亿元,整理改造标准化鱼塘20余万亩。
渔业总体规模的重大变化
1978年到2007年,山东省水产品产量由不足100万吨,增加到71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655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712亿元,其中,渔业增加值369亿元,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14.5%。水产品出口由“零”的突破发展到107万吨,创汇3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34.4%。渔民人均纯收入由142元增加到8136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3151元。渔业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渔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1985年党中央确立了渔业“以养为主”的方针。1994年山东省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了捕捞产量,改变了以捕捞业主导渔业的历史。2007年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456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64%,比1978年增长了22倍。养殖品种改变过去“四大家鱼”和贝、藻为主的局面,形成了鱼、虾、贝、藻和海珍品等齐发展的格局,主要养殖品种从过去的几种增加到40余种。海洋捕捞实现了由近海向公海大洋转移,远洋渔船由1987年的2艘发展到2007年的279艘,作业区域由西非海域扩展到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20余个国家地区。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30%提高到2007年的63%,水产品加工产品由几十种增加到2100余种。渔业的功能已不仅局限于提供食用水产品,而向观赏、休闲、娱乐、保健和美化环境等功能扩展。全省渔业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71∶22∶7变为2007年的36∶40∶24。
渔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渔业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一些地方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股份制改革,激发了渔业发展的活力。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310余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62家,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50余家。一大批企业通过兼并周边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实行跨区域扩张、发展远洋渔业,形成了多元化经营格局。渔业体制机制的转变,催生了一大批人均收入过万元、几万元的渔业专业强镇强村,一大批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新型渔民,一大批村企一体化、渔港城镇化的现代化新渔村,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注入了强大活力。
渔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化
树立了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优质、优势、健康、安全的水产品生产。90年代以来,全省有160余个水产品被农业部评为品牌产品,有51个被评为中国和山东省名牌产品。渔业产业化成为渔业增长的主要组织形式,产业体系不断向现代化演进,经营方式不断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经营体制不断向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转化,渔业市场化、国际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省水产品出口企业达到923家,其中,出口过千万美元的248家,出口过百万美元的65家。全省渔业对外设立合资合作项目2100余个,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科技进步成为推动渔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渔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渔业资源实现了由单向利用向养护和利用双向并举转变,自1984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对虾增殖放流以来,增殖品种增加到18个,累计增殖各类渔业苗种253亿单位。
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坚持解放思想为渔业发展带提供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客观分析省情和自身发展优势,将其作为发展全省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对山东渔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8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同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面的开发利用。随着“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3次海岛会议、10次湖区开发会议和5次全省水产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发水域发展水产事业的决定》、《山东省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浅海滩涂暂行规定》等鼓励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山东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彻底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而且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富民富县富财政的重要支柱。进入21世纪以后,省委、省政府对渔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多次召开渔业工作现场会议,把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作为渔业的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和远洋渔业,积极推进现代渔区建设,加快了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步伐。
坚持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期间,山东省根据资源和市场变化情况,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为渔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以后,山东渔业由“捕捞型”转向了“农牧型”,健康养殖和优质高效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浅海养殖区域突破传统的养殖禁区,从-15米推进到-50米以下的深水大流区。内陆渔区池塘、湖泊、水库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集约化养殖模式逐步推开,沿黄地区“上粮下渔”综合开发热潮迅速兴起,到2007年底,开发面积达到了140余万亩。进入21世纪以后,山东省渔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渔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海参、鲍鱼、对虾、扇贝、梭子蟹、鲆鲽鳎和海带等10大优势主导产业初具雏形,向质量和品牌要效益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全省渔业开始向“生态、高效、品牌”方向发展。2007年,全省优势品种产量已达311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88%以上。其中,海参成为全省产值最大的养殖品种,2007年,产量达5.4万吨,产值108亿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
与此同时,渔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捕捞业长足发展,形成了渔港码头、渔船修造、加工冷藏、信息传输、海上救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水产养殖业不断完善,形成了育苗、饲料、病害防治、冷藏加工、塑料网绳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经营性海淡水育苗场900余家,渔用饲料厂200家,水产冷库1801座,水产加工厂1826家,渔船修造厂51家,渔港码头245处,专业水产批发市场50家。
坚持科技创新为渔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山东渔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创新与突破的结果。30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为渔业产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省渔业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自1978年以来,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700余项,其中,3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31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20项,省部级296项。先后攻克了扇贝等大宗贝类的增养技术难题,探索出了扇贝、海参等海珍品工厂化育苗和多种养殖模式,引进了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南北美对虾、美国红鱼和大菱鲆等养殖新品种,水产品保鲜、保活、精深加工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海洋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全省建立了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水产教育培训体系,为全省培养了20余万名不同层次的渔业科技人才。基本形成了学科配套、优势突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建立了省、市、县和乡4级渔业技术推广和养殖病害防治网络体系,加强了对水域环境监测预报和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全省相继开展渔业丰收计划、渔业科技包县和渔业科技入户活动,全省渔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推进了渔业生产的不断优化升级。
坚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提升渔业效益和竞争力
水产品质量安全是渔业产业的生命线,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适应市场需求,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始终把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渔业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狠抓苗种生产许可、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源头管理,以标准化生产夯实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加强渔业标准、质量监测、病害测报、质量安全监管等支撑体系建设,以有效的监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已达399个、无公害水产品566个。培育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负责任的生产主体,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以集中整治行动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级建立了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和质量追溯制度,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
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
30年来,山东渔业着力“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国际贸易,逐步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从30年前的只有几家国营公司可以对外出口,到现在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渔业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到2007年底,全省共批准渔业外资项目2000余个,实际利用外资20余亿美元。水产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开通了直航韩国、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地的海鲜运输航线,全省鲜活水产品运销船达34艘,直销国际市场。对外渔业合作已发展到远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坚持以渔民为本推进和谐渔区建设
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是渔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不断夯实渔业基础,拓宽增加渔民收入的渠道,确保渔民收入稳定增长。1982年,山东省对渔业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大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渔区得到普遍推行。1985年,全面放开水产品价格,彻底扭转了水产品价格与价值长期背离的局面。渔业二三产业迅速崛起,渔民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收入大幅度增加。随着《渔业法》、《物权法》和渔业增养殖管理等一批地方渔业法规的实施,渔民的利益有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近年来,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落实支渔惠渔政策、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大力开展环境资源保护、努力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促进了渔业的平稳发展和渔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到2007年,全省共转产转业渔民1.2万余名,按照国家政策向渔民发放渔用燃油补贴9.25亿元。
坚持资源环境保护走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工业化进程加快给水域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渔业资源长期过度利用造成资源枯竭的不利局面,山东省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加强水域环境监测,建立了多个海洋资源保护区;另一方面,于199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2005年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10余年来渔业资源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沿海地区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和种质资源保护区规模不断扩大,内陆湖区、库区以确保水质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清洁生产,为全省水产养殖业的生态、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到2007年,全省用于渔业增殖放流的资金达4.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3亿元,共放流各类增殖苗种100余亿尾(粒),建设了一批人工鱼礁区,受益渔民近60万人。启动实施了标准化生态池塘改造工程,沿海、沿黄、沿湖和沿库等地区成方连片开发势头强劲。2007年,全省各级用于标准化鱼塘整理的资金达到上亿元,整理改造标准化鱼塘20余万亩。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