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探海:我的职业生涯第一潜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1-19 13:36:15 
透过“蛟龙”号载人舱观察窗,向外望去,海水是如此清澈,湛蓝色的海水中不时泛起小水泡。
舱内响起了同意下潜的指示,看着熟悉的舱内环境,我平静了心情,告诉自己:这次是真的下潜——职业生涯第一潜,去最靠近地心的地方,感受热液硫化物给我带来的震撼。
这一刻,是2015年1月3日6时50分,舱口盖正准备关闭,战友杨一帆正熟练地操作舱口盖关闭密封区除尘作业。我坐在舱里看着他,对这个岗位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日常作业的每个岗位都容不得半点疏忽,自己的每一个疏忽都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A架将我们带离母船,蛙人为我们摘掉挂缆的束缚。每一次下潜,全船的战友都在为我们服务。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每次下潜学习的机会,尽快掌握“驭龙”本领。
注水开始,潜水器开始下潜,随着舱内显控屏幕上深度数据的不断增加,窗外光线逐渐变暗,来自地心的引力牵引着我们逐渐潜入深海。
300米,窗外已经没有了光线,我主要负责左舷观察、水声通信机通信、路径规划。
2000米,我们完成了个人能量的补给。
2500米,高度计、避碰声呐都已有数据出现。还有50米,潜水器即将坐底,扳动终止下潜压载铁按钮,通过微光摄像机图像,清晰地看到抛下的两块压载铁,潜器下潜速度明显下降。透过观察窗向外看,已经能清晰地看到海底的岩石,耳边推力器上浮音停止,潜器安全坐底。
根据导航图,潜水器沿断裂带向西爬过海山,在海山顶采集了岩石样品。再向西,我们发现了“烟囱”,高高耸起的烟囱体,已经没有了热液的流动。我们继续向西航行。突然,观察窗前出现了一个漂亮的“烟囱”,它看起来是如此眼熟——这不就是资料里常看的那个烟囱体嘛。摄像、布放标志物、采集烟囱体、测量喷口温度、采集热液流体、布放高温帽,一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我们完成了对该喷口的全部作业。
就在我们调整航向准备去往下一作业点时,深海给我们安排了意外之喜——皇冠状的热液喷口。我们立即寻找到合适地点搭靠了潜器,布放了标志物,完成了该点作业。
我们决定,向北寻找高温热液喷口。潜器穿过断裂带,突然一个高大的烟囱体映入我们眼帘,浓浓的黑烟,W型开口,顺流让我们无法接近,潜水器两次迷失在热液流中。正当我们准备想办法接近时,预定返航时间到。我们仍沉醉在紧张作业的气氛中,意犹未尽。扳动抛弃上浮压载按钮,潜水器抛弃压载后开始上浮。
上浮返航途中,舱内响起了音乐,我们开始总结汇报此次下潜成果,整理舱内物品。时间飞逝,窗外逐渐明亮,潜水器也开始逐渐晃动起来,我们安全回到母船。
历经10小时10分钟,我的职业生涯第一潜完成了,留下了太多感触与思索。潜航员是一份诱人的职业,我们能亲眼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海底美景,神秘而又充满艰险。它不仅需要全方位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果敢而坚毅的性格。水下的每一秒都是未知的,只有我们用十倍的付出掌握相关技能,才能胜任这份特殊的工作。是海底无尽的奥秘不断牵引着我们去探索,是这份职业的不凡,不断牵引着我们去追逐。
第一潜,我认知了方向!潜航员,我一直在为你而努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