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示范项目引领、带动作用。积极运用专项资金杠杆、放大效应,促进海洋经济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生物产业链快速形成,涉海企业集聚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建设,极大推动了青岛市海洋产业科研水平提升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为青岛市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卓越。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青岛要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蓝色跨越,继续推进海洋生物类示范项目、重点扶持海洋装备类示范项目、发挥平台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2013年,青岛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海洋生产总值1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54.3亿元。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工作的实施成为青岛市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产业培育成绩显著
海洋生物链初步形成,以明月海藻、聚大洋集团、博益特等为代表的海洋生物企业初步形成以海洋药物和海洋功能食品为主体,以海水养殖、海洋新材料与活性物质提取为辅,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物产业链。海洋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崂山区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胶南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产业园等5个市级园区上升为省级园区,2013年青岛市8个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约700亿元。受项目支持的4家园区企业共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或研发中心4个,省级以上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4项,发明专利16项。高新区着力建设的蓝湾药谷发展壮大,目前,国内最大的12万平方米生物医药产业孵化中心建成运营,可容纳100家企业,已有30家企业入驻签约。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项目建设期间,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协同创新开发机制,积极提升企业自身科研创新水平。2013年示范项目单位自主创新平台数量达到28个,共申请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鉴定5项,获得科技奖励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集中在新型海洋生物材料领域、新型海洋生物制品领域、健康高效养殖领域。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2013年青岛市积极推进涉海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扶持的两个创新平台已按计划投入运行,具备了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青岛市组织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相关调研,将9个创新平台项目纳入市级蓝色专项扶持范围,以推进海洋药物、海洋新能源装备、深海焊接等领域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2013年青岛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有效拉动了青岛市海洋产业产值和示范企业收入提升。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和校企合作,突破多项涉海类关键技术瓶颈,带动相关技术升级。2013年,青岛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52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1317亿元,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54.3亿元。
部分项目在促进循环经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