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红金”国家战略:千亿项目阐释“日照机遇”
送政策、送资金,更送机遇!
“蓝红金”国家战略定向布点、开闸释放政策红利以来,日照收获几许?
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着实需要让市发改委忙一阵子。自“十二五”以来——
各类资金汇聚日照。至今年7月份,累计争引扶持项目533个、扶持资金33.96亿元;
各类项目奔赴日照。争取上级审批核准备案项目93个、计划总投资1093.37亿元。
数目庞大、种类繁多、涉及面广,“蓝红金”国家战略实施间,除了这些“看得见”“数得清”的眼前收益,还有“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远期效应。发展的触角,已经伸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等11大领域,实现了从单一领域的突破到立体化统筹的完美转变。
机遇,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沂蒙红色革命老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并称为“蓝红金”,是国家实施重大战略构想的三枚棋子。
面对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日照运筹帷幄,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攻坚克难,描绘了科学发展的新境界。一批事关全市长远发展、市民高度关注的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
“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了。日照民用机场去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建设,正在争取国家批复可研报告和国家、省更多资金扶持;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作为国内首条一次性建设万吨重载铁路,年底将建成通车;青日连铁路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日照至济南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
“转调创”项目快速上马了。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现已完成高炉炼铁区域详勘以及2#、3#地基处理实验。
纷涌而来的资金项目,铺陈起幸福日照的新底色。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提速”建设——
“三农”难题破解有力了。解决100多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改造农村电网1380.52千米,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点86个,新增造林面积14.05万亩;
民生项目建设底气更足了。新建保障性住房88.916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各类校舍71604平方米、医疗服务设施239511平方米、就业养老等服务设施53528平方米,新建城镇供水管网282.01公里、政法基础设施91828平方米,新增日供水能力8.8万吨、日收集转运垃圾能力2138吨、日处理污水能力10.5万吨。
既扶大扶优扶强,也扶小扶弱扶困。在中央、省投资的带动下,“四两拨千斤”作用也愈发明显——
仅抢抓沂蒙革命老区享受中部地区优惠政策机遇,就争引国家、省资金13.2亿元。扶持了涉及工业结构调整、社会民生等领域245个项目建设,带动直接投资105.66亿元,发挥了战略支点的撬动作用。
仅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蓝色”机遇,就争引了79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58.95亿元。新培育船用零部件、纤维级海藻酸钠等30个蓝色产业增长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蓝色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6.6%,增速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
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蓝红金”国家战略机遇,让发展中的日照,每天都有机会收获新的惊喜。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希望总是与困难为伴。从国家宏观战略到日照微观实践,每一笔资金使用的择优配置,每一个项目落地的完善配套,都在不断考验着日照的应变与承载能力。在市发改委的工作日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日照圆梦机场的点点滴滴:2013年1月28日至30日,召开预可研报告评估会;2月28日,召开飞行程序设计评审暨军民航协调会议;3月6日,北航出具支持性意见;4月10日,将咨询评估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
“四平八稳、慢条斯理的工作方式,‘抢’不来资金项目,也‘争’不到转瞬即逝的发展机遇。”身为日照机场项目争引的亲历者,工作推进节奏常常以“小时”计的市发改委主任孙立感受强烈。
一个“抢”字,改变了工作理念;一个“争”字,转变了工作作风。“蓝红金”机遇面前,由内而外的改变无处不在。
在市发改委,“特殊”的工作制度早就应运而生:“每月将对上汇报请示情况进行台账登记并公开通报。”“建立对上争引工作推进、目标量化考核、信息对接交流、部门协作机制。”“十二五”以来,工作人员累计跑省进京2616人次。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在市发改委以及全市各个职能部门,提早介入、顺势发力已经成了习惯:日常时做足功课,分门别类寻找机遇,研究国家、省扶持资金投向;时机成熟时,集中优势力量,强力落实推进……